近年来,我国在审计行业的教育和审计专业判断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信息化时代,在审计领域普及审计教育及会计审计电算化,逐步提升审计教育和审计职业判断效果的同时,应该准确地把握审计职业判断的基本内涵和影响因素,才能对实际问题采取行动和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审计监督和新闻媒体监督都是社会监督的重要方式。新闻媒体对审计活动的报道,有利于提高审计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新闻的及时性和广泛的传播性能,可以促进审计教育的进步和审计监督的实施。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媒体行业的发展,各种媒体市场竞争范围的加大及参与审计监督实践的深入,审计监督和各类媒体监督间的冲突对审计判断带来了重要影响;尤其在传播学视域下,新闻媒体意见对审计判断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一、信息流动视角下审计判断偏误及形成机制 1.信息获取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 (1)在执行审计任务和进行审计判断时,审计人员需要使用和审计任务相关的各类信息,但是按照不同信息所做出的审计结论通常存在差异,一致性较差,甚至出现与事实完全相悖的审计结论。人的注意力有限,尤其处在大量和审计判断有关的“信息海洋”时,审计人员更是难以关注到所有信息。一般来说,审计人员会首先关注先来的信息或者后来的信息,对中间阶段的信息关注度较低。而不论出现何种情况,均会导致审计人员由于对某类信息不恰当的关注而出现了审计判断偏误。此外,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还会对某些重要信息、关键资料的重视度较低,出现遗漏的情况,其中的原因是,审计人员认为在形式上看,这些信息和资料似乎不合乎逻辑,虽然完整和系统,但审计人员也会受到表面现象的迷惑,继而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的出现。比如:注册会计师出于私利掩盖审计对象的舞弊行为,让一些接受审计的大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把“似乎合理”的会计信息处理予以蒙混过关,倘若注册会计师没有对此加以重视,势必会应发审计判断的偏误。(2)于记忆偏差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通常,事件倘若在审计人员的记忆中印象深刻,就容易被记起,一旦在审计实践中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审计人员就会觉得此种类事件出现的概率比较大,假设某些事件在他们记忆中的印象并不清晰,或是难以被回忆起来,在进行审计判断时,通常会将其认定为“不会发生”。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审计人员出现由于记忆偏差导致的审计判断偏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审计人员过分关注审计对象某类会计指标,比如过度关注其存货规模的扩大或收缩情况,就会使审计工作人员容易忽略存货项目存在其他问题的概率,产生审计判断偏误。如果审计对象之前的内部控制系统出现了问题或重大漏洞,比如审计对象曾经出现了重大舞弊行为,即便在经过整改之后继续出现此类事件的概率极低,但是后任的审计人员、第三方注册会计师都会对其内部控制系统予以更高的关注度,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审计对象重复出现舞弊行为。通常而言,主要有存在两类审计判断会受到审计人员的“关注”:一类为带有鲜明特色和印象较为深刻的审计事件,一类是最近发生的审计事件。可以说,审计事件特征的明显程度、发生时间等都与审计人员的记忆相关——记忆越清晰,就越容易被记起。 2.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 (1)主观因素。一是过分自信,过高估计审计人员能力会导致审计判断偏误。比如相信自己收集的审计证据是恰当客观真实的,具有较强的对审计现象的解释力,即便在缺少充分证据时,审计人员也会做出审计判断。二是审计人员优柔寡断的性格、畏首畏尾和裹足不前的心理状态,在锚定调整的充分性比较差的情况下也会出现审计判断偏误。(2)客观因素。审计判断的过程中,引发审计判断偏误的因素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间压力造成的审计判断偏误。无论是在审计对象的角度上,还是在审计人员与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角度上,时间是审计人员执行审计任务、取得良好审计效果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审计判断任务都要求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在特定时间内做出。一般情况下,往往是时间越宽松,审计工作人员获得的审计证据就会更加充分,这样就会降低审计判断偏误的可能性;相反,倘若时间越紧,审计工作人员就越不容易获得充分的审计证据,出现审计判断偏误的可能性较较高。第二,审计人员情绪压力对审计判断偏误的影响。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审计人员冷静的头脑、不受外界干扰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执行审计任务的过程中,倘若审计人员能够经受住外界的干扰,就可以以冷静的心态处理各项事务和各类重要信息,更好地防止出现审计判断偏误。倘若审计人员带有负面情绪,以忧郁焦躁不安心态对待审计工作,在做出审计判断时就无法保持高度的注意力,无法保证不出现严重的审计判断偏误。也就是说,任何真实、客观、合理的审计判断都需要审计人员良好的心态和情绪做保障,只有在心平气和与心情舒畅的状态下,才会作出理想的审计判断。 3.信息输出和反馈过程中的审计判断偏误 (1)在审计人员进行审计判断的过程中,在审计信息输出当中出现的判断偏误相对较少,表现形式一般有以下两类:第一类判断偏误指的是因为审计信息输出形式差异导致的偏误。在多数情况下,审计判断的信息输出形式不会要求审计人员针对审计判断原因予以详细说明,这类形式一般较易导致审计判断偏误;第二类是因为审计工作人员的主观想法而导致了审计判断的偏误。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做出的以及未来要做出的结论一般要与自身估计的方向保持一致,即寄希望于自身判断结果和自己的估计保持一致,这类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结果的偏好将直接导致审计判断的偏误。(2)信息反馈中的审计判断偏误。首先是审计人员按照事后结果对之前的判断进行再次“判断”,此类行为会影响到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结果;其次为,审计判断事项的实际结果反馈将使审计工作人员对审计任务做出和审计事实相一致的判断;第三是,审计人员习惯于把正确的判断结果“归功于”个人能力与所付出的努力,而将失败判断结果“归咎于”客观环境,而此类判断结果必定是不正确的,甚至会让审计人员产生对错误审计判断的“依赖”。一般情况下,审计工作人员会在其之前的审计实践发现审计对象上一年度的应收账款有重大的错误,而接下来的审计工作中,就会认为审计对象即便是合理的财务信息也会存在重大错误,显著影响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