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人口和语言 弗洛里安·库尔马斯 语言的社会变异研究,到20世纪60年代逐渐发展为人们所知的社会语言学,已经挑战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些基本思想。索绪尔认为语言应该根据结构进行分析,他将语言看作一个不受时间影响的系统,并严格区分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语言永远处于变异和变化中。不论是时间、地域还是社会维度上的变异与变化,我们不能抽象理解语言的某个本质特征而忽视这些,这是因为语言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受到使用者变化的影响。因此,社会语言学将语言变异作为其研究和解释的首要对象,寻找说话者的社会阶层、民族、职业、性别和年龄等社会因素与语言变体之间的相关性。但与此同时,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城市化、社会老龄化和人口流动等因素,社会也和语言一样在变化,然而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建构一般忽视社会的时间维度。本文讨论社会语言学理论是否应该承认语言和社会都在时间中存在并具有时间维度,及其启示意义。 《语言战略研究》,2019.6.33~41 儿童句法怎样生长:基于语言共性的习得模式构想 张云秋 晁代金 本研究基于语言共性并通过儿童最初产出的词类、形态手段、论元结构、关系小句化等数据来寻找儿童句法生长的描写框架。认为跨语言儿童句法生长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可以通过语序共性和形态共性来描写;特定句法系统中某些成分的优先习得与这些成分属于绝对共性成分有关;而某些特定的句法结构的生长特征可以从蕴含共性来预测,即儿童对具有蕴含共性句法项目的习得会遵循蕴含共性等级序列,在蕴含共性等级序列中越靠前的越优先习得,反过来越靠后的越较晚习得。基于语言共性的早期句法习得观可以兼顾早期句法生长的共性和差异,避免天赋论无法解释的参数化次序问题和建构论无法解释的生长一致性问题,进而追求早期儿童句法发展的简单而统一的描写模型。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27~137 问题解决视角下的控制加工与译文质量研究 王律 王湘玲 邢聪聪 本研究基于认知科学“双加工理论”,采取TAPs、问卷、访谈等多种方法收集英汉翻译过程的认知加工数据,从问题解决视角分析学生译者和职业译者控制加工过程中问题识别、策略选择及译文质量的差异。研究发现:学生译者的翻译问题率(每翻译一百个单词识别的翻译问题个数)约为职业译者的两倍,其中二者在数量上差异较大的是复合型和产出型问题,复合型问题体现在语境、修辞和语义分析方面,产出型问题体现在语言形式、意义和用法方面;在控制加工过程中,学生译者倾向选择网络搜索等微观策略解决问题,而职业译者更倾向采取推理、监控等宏观策略;学生译者译文出现的错误总量的平均值是职业译者的两倍多,且错误集中体现在语篇、语法、语体及语义层面。本研究可为揭示翻译认知心理过程与培养职业化翻译能力提供数据支持。 《外国语》,2019.6.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