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推理语义化与古汉语中一类形容词的产生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亚云(1974-),男,湖北孝感人,北京大学中文系长聘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汉语史研究(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古汉语动词演变为形容词有三条途径:一是及物动词通过反宾为主用法,发展为不及物状态动词,再发展为形容词;二是由不及物状态动词发展为形容词;三是通过“语用推理语义化”发展为形容词。在汉语史中,有一些动词发展为形容词不能用“结果状态焦点化”的认知动因来解释,如“重、堵、挤、飘、吵、闹、沉、浮、透”等。在这9个动词中,既有及物动词,如“重、堵、挤”;也有不及物动词,如“飘、吵、闹”;还有本为不及物动词,后通过使动用法发展为及物动词的,如“沉、浮、透”。这9个动词都是通过语用推理语义化途径发展为形容词的。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动词演变为形容词的三条途径

      古代汉语中,有一类形容词是由动词发展而来的,演变途径主要有:

      (一)及物动词通过反宾为主用法,发展为不及物状态动词,然后通过做定语和做不及物谓语的用法,发展为形容词,这是第一条重要途径。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作用的是“结果状态焦点化”(或称“终端焦点化”(1))的认知倾向。如“疏、通、治、困、败、折、断、绝、穿、裂、残、砸”等12个及物动词,它们一开始都有较强的及物性,能够支配宾语代表的人或物,对其产生影响,使其状态发生改变。这些及物动词的词义结构中包含着强致使义,如果用词义分解的理论②来分析这些动词,它们的词义结构可以表示为(A代表由动词转变而来的形容词):

      [CAUSE[BECOME[A]]]

      上述12个动词在各自发展过程中,都具有反宾为主的用法,如“谏争者疏”、“使道已通”、“事治”、“吴既败矣”、“屋坏弓折”、“肉断”、“两靷皆绝”、“其卒必困”、“木城穿”、“瓢必裂”、“民残”、“锅砸了”等。在这些“NP+V”结构中,动词都有两解的可能:一是理解为意念被动用法;二是理解为状态动词。后者的词义结构可以表示如下:

      [BECOME[A]]

      状态动词再通过做定语、做不及物谓语和受程度副词修饰的用法,进一步凸显这些词的性质状态义及其程度空间,使其形容词性逐渐明显,形容词地位渐渐巩固。上述12个词都能做不及物谓语,后来能够做定语的有11个(“砸”还在演变之中,尚不能做定语);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的有“疏、通、治、困”,其余的都还不能;能够用于比较句的只有“疏”和“治”。这说明,动转形的步伐也不是完全同步的,有的转变彻底,有的进程较慢,有的则刚刚开始。而形容词“治”到东汉以后就逐渐消失了。

      及物动词经由不及物状态动词演变为形容词,促动这一转变过程的是“结果状态焦点化”③的认知倾向。及物动词带宾语表示的是一种行为,其反宾为主用法表示的是一种状态的变化,用于反宾为主的动词变为状态变化动词,状态变化若达到极点,就呈现出结果状态。凝固了这种结果状态的形容词在句法上的变化就是可以做定语、自由做不及物谓语(用于反宾为主时还受到一些限制,比如常见于对举格式等)、受程度副词修饰。

      及物动词不带宾语,成为状态变化动词,再发展为形容词,这条演变路径可能是一条比较普遍的规律。

      (二)由不及物状态动词发展为形容词。如“破、碎、坏、废、定、活”等6个动词,它们可以看做是不及物状态动词,理由是根据《说文》的解释:

      “破,石碎也”、“碎,石靡也”、“坏,败也”、“废,屋顿也”、“定,安也”。

      由这些注释可知,“破、碎、坏、废、定”是不及物动词④,及物用法是使役化的结果。再看“活”:

      “播厥百谷,实函斯活。”郑玄笺:“活,生也。”(《诗·周颂·载芟》)

      “活,不死也。”(《广韵·末韵》)

      结合这些解释,可以初步认定,“活”本是不及物动词,虽然在先秦10部文献⑤中41例“活”的使动用法有25例,高达61%,但是我们认为,在使动用法盛行的上古汉语中,这种情况并非完全不可能。“死”是不及物动词,无需多言。总之,“破”类6个动词的不及物用法是基本的,及物用法是衍生的。

      它们可以向两个方向演变:一是通过使役化,也即通过使动用法发展为及物动词;二是通过做定语、做不及物谓语的用法以及受程度副词修饰的途径,发展为形容词。前者是进一步强化其动作义,后者是进一步削弱其动作义。“破”类动词分别用于不及物状态动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其相应的词义结构可以简单地表示为:

      (1)不及物动词:卵子死。[BECOME[破]]

      (2)及物动词:焚符玺。[CAUSE[BECOME[破]]]

      (3)形容词:以蔽牖。[破]

      “破”类不及物动词的发展脉络当为:

      (4)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

      “疏”类及物动词的发展脉络当为:

      (5)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

      张国宪(2006)曾指出:假如把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和变化形容词置入“名词—形容词—动词”的连续统中去解释,我们可以对现代汉语的连续统作如下图示:

      

      如果我们截取这个图示的右半部分,把性质形容词、状态形容词和变化形容词合并为形容词,就会得到和上面总结的“疏”类及物动词一样的发展脉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