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第三产业的发展成就与经验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利梅,白华(通讯作者),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原文出处:
经济研究参考

内容提要:

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战略方向,将为国民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解决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做出决定性贡献。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回顾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总结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简政放权四个成功经验,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和制度链四个维度提出了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国,促进中国第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151(2019)18-0099-1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体系完备化,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形态多样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组成部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以及新的商业模式纷纷涌现,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①随着我国工业体系的日益完备和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加上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现代服务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重要战略方向,将为国民经济增长、优化经济结构、解决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做出决定性贡献。

      虽然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无论从国际比较、发展现状,还是未来趋势等角度分析,我国第三产业发展还不够成熟,仍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到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产业结构和新业态方面都有众多突破,服务业的发展也需与时俱进,从生产性服务到生活性服务,新的服务业形态层出不穷,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也表现出与过去传统经济发展模式迥异的特征和变化趋势,需要在回顾历史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其未来趋势和发展策略。

      一、新中国成立70年第三产业发展历程

      (一)抑制发展阶段(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第三产业长期发展缓慢,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偏低。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全面实施计划计划经济,受重生产、轻服务传统观念影响,长期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集中力量进行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对第三产业的人、财、物投入不重视,重工轻商,重积累轻消费,一些服务功能和环节往往只是依附在工业部门和工业企业之中。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服务管理模式,社会服务业发展和就业都受到各种约束,束缚了第三产业的正常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指导理论。计划经济时代,完全以苏联经济发展模式为指导,信奉列宁的计划经济理论,把服务部门看成不创造剩余价值的非生产部门,没有正确认识服务业发展是促进经济进步的重要途径,在实际中歧视“非生产部门”,使第三产业的资源投入受阻,发展被遏制。二是发展战略。“四个现代化”只有工农业现代化,忽略了第三产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和政策也缺乏对第三产业的顾及。三是政策失误。长期忽视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把服务业活动当作资本主义因素来批,挫伤了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

      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产品、消费类工业品严重供应不足,原材料、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服务业发展极其缓慢。1952-198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50.7:21.0:28.3变为30.4:49.0:20.6,就业结构由83.5:7.4:9.1变为68.7:18.3:13.0。近30年时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了7.7个百分点,就业比重仅增加3.9个百分点。从国际比较来看,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在1982年为22%,在世界银行统计的93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倒数第2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在1980年仅为13.0%,在126个国家和地区中排第106位。

      (二)恢复起步阶段(1978-1990年)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调研活动中,注意到第三产业过于落后会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开始将国家经济结构由传统的“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扩展到“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及服务业”。我国在1984年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1986年“七五计划”中明确规定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标,这是在中国五年计划中首次出现“第三产业”概念。自此,第三产业开始进入较为迅速的增长阶段,其中商业流通、饮食服务等传统服务业发展较快,由于第三产业是在基数较低的基础上迅速增长,比重提高较快。20世纪80年代,第三产业增加值平均每年增长10.9%,超过同期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增长8.9%的速度。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提高。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79年的878.9亿元快速增长到1990年的5888.5亿元,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也从1978年的23.9%增加到1990年的31.5%,超过第一产业比重近10个百分点,并逐步接近第二产业。但是,传统第三产业发展受国民经济波动影响较大,在1989年开始的三年治理整顿期间,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放慢,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下降明显,商业服务业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三)全面发展时期(1991-2008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为标志,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加快推进,进入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第三产业也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199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大决策,强调“必须使第三产业有一个全面、快速的发展”。提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目标、重点,以及十三条主要政策和措施。此后,党的十五大报告(1997)、十六大报告(2002)、十七大报告(2007)均阐述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方向及目标,为我国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在具体实施计划和发展方向上,为了解决服务业依然存在的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等问题,此后,国务院多次印发文件,在行业结构、企业改革和重组、市场准入、对外开放、产业化、用地结构及资金投入等方面提出具体发展措施。持续对第三产业的发展措施进行完善与优化,明确了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这一时期,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活力迸发,增长速度较快,走上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由1991年24.5:41.8:33.7调整为2008年11.3:48.6:40.1,第三产业增加值由1991年的7337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120487亿元,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活力、提高就业水平、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