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金银比价变动趋势及其宏观经济意义

作 者:

作者简介:
贺力平,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与国际金融(北京 100875)。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文章依据中外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梳理中外历史上金银比价的变动趋势及差别。研究发现,中世纪中期以后,金银比价在欧洲地区开始上升,并在金银复本位制基本确立和金本位制兴起的长时间中保持基本稳定;中国宋元时期的金银比价与国际水平大致接近,但明朝初期政府实行压低金价的政策,使中国金价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仅为国际水平的一半。金银比价的变动影响了后来中国货币体制演变、对外贸易收支和国内物价走势。直到20世纪30年代,金银比价的中外差别都是影响中国宏观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文章试图从货币数量论角度概括金银比价国际差别的宏观经济意义。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9)12-0040-11

      长期研究货币理论和历史的美国学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指出,3000多年的人类史中,金银比价一直在9—16之间,①在采用金银复本位的世界各国中,金银比价具有显著的内在稳定性,银而非金一直充当各国货币的主要用材。当代学术界的共识是,远在公元前后,金银同时被一些国家用作交易媒介,银币或银钱的使用在许多地区比金更加广泛,金作为货币用材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得益于中世纪阿拉伯势力的兴起和地中海沿岸商业的繁荣。金银比价的上升和国际趋同趋势发生在近代早期。

      一、近代晚期以前国外的金银比价变动趋势

      地中海周边以及亚洲大陆西部的古代文明很早就开始了金银铸币。《钱的历史》介绍了公元前或公元初世界各地的金银铸币事例。②绝大多数旨在用于流通的金银铸币通常用打压法制造,重量一般为3—5克,其圆形形状和重量特征类似于中国汉朝开始铸造和流通的五铢钱铜币。公元前6—5世纪古波斯王国曾经同时铸造金币和银币,并规定3个单位的金币可换40个单位的银币。按照金银币的等含量计算,当时的金银比价为13.3。③公元前后,罗马帝国首位帝王盖乌斯·屋大维·奥古斯都开始铸造金银币,并规定了金币与银币的兑换比率,测算后金银比价为12.5,④罗马帝国后期多次对金银币减重减值,但金银比价基本维持不变。罗马帝国之后,欧洲、中东和西亚地区的政治经济版图多次发生变化,人们对中世纪早期(公元10世纪以前)世界各地区金银货币的记述多是零星的和粗略的。《钱的历史》记载,阿拉伯帝国兴起后,统治者们竭力获取黄金资源。约在公元11—12世纪中叶,西欧、中东和西亚出现了白银短缺现象。13世纪之前,中东和欧洲就曾存在银荒,是蒙古人从东方带来了银。⑤Watson依据历史资料勾画了11—16世纪欧洲和伊斯兰世界货币演变的基本格局:11—13世纪中叶,欧洲很少使用金币,但货币用银逐渐增多;伊斯兰国家缺少白银,铸造了金币、金块以及贱金属币(铜钱和铜锡合金币等);从12世纪末开始,阿拉伯国家的白银供给不断增多,银币逐渐取代了金币;欧洲则大量铸造金币,银币的地位渐渐式微。⑥在Watson看来,13世纪中叶以前欧洲地区的金荒和阿拉伯地区的银荒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在跨越数个世纪的国际货币流动和关系中,印度和中国也在某种程度上并以某种方式参与其中。Watson认为,金银的跨地区流动与金银比价有关,二者都从低价格地区流向高价格地区,并且呈现对向流动的状态。为了说明这个观点,他从多种语言的历史文献和当代学术研究成果中寻找和整理了世界各地金银比价的确切数据,绘制了欧洲多地1100-1400年、阿拉伯多国公元7世纪初至1422年、靠近阿拉伯的基督教国家在1146年至15世纪中叶的金银比价表。

      施普福特记载了罗马帝国衰落后至中世纪晚期欧洲及其邻近地区铸币演变的历史,用大量史料说明了金币在欧洲的兴起发轫于13世纪的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地,支持了著名经济史学者西波拉在1950年代提出的观点。⑦有学者甚至认为13世纪中叶在意大利发生了一场“黄金革命”,即分散于意大利半岛东西两侧的国家陆续开始大量铸造金币并在与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国际贸易和商业中广泛使用金币。⑧

      埃及从阿尤布王朝建立之初(1171年)到切尔克斯马穆鲁克王朝结束并被纳入奥斯曼帝国之时(1517年),金银比价的主流趋势是9.3。⑨伯海里系马穆鲁克时期(1250-1382年)发行了大量金币,并将金币迪纳尔(dīnār)与银币迪纳姆(dirham)的标准兑换率从40降到17(这不等于金银比价,因为两种铸币的重量和成色不一致)。⑩切尔克斯马穆鲁克王朝(1382-1517年)早期,金银比价在埃及升至14、15世纪第一个10年之后回落到10—11,此后一个世纪基本保持在这一水平上。(11)

      土耳其学者Pamuk运用1360-1481年奥斯曼帝国发行的金币、银币与威尼斯金币达克特兑换比价,测算出1360年奥斯曼帝国的金银比价为9.3,1481年为9.0,1431和1444年达到高点,为10.6,1475年转至低点,为8.8。(12)Sahillioglu的研究成果也表明,奥斯曼帝国的金银比价从1550年的12.32上升到1586年的13.1,1618年又回落到10.47。17世纪初,欧洲地区的金银比价已经上升到13左右,而近东地区的金银比价受到伊朗对银币巨大需求的影响,下降到10,带动了银从欧洲流向近东和伊朗的运动。(13)

      金德尔伯格引述了西欧低地国家、埃及、印度和中国1000-1664年的金银比价。(14)1373-1503年佛兰德斯金银比价从10.57上升到11.14(1416年为8.81),该数据亦收录在Richards 1983年汇编的文集Munro的文章中。(15)Munro列出了几乎同一时期英格兰的金银比价,而且,佛兰德斯与英格兰数据都是依据本地铸币的官定金银含量及兑换比率换算得出,许多是月度数。两地的金银比价皆有所上升,两地金银比价的差别在1504年大大缩小,当年1月,佛兰德斯金银比价为11.14,英格兰为11.16(两数相差率为0.18%),而在1349年5月(两地皆有此数据的最早时间),佛兰德斯金银比价为10.36,英格兰为11.57(两数相差率为11.04%)。1600-1664年阿姆斯特丹金银比价从11.21上升到1649年的13.93,这表明金银比价在17世纪的西欧继续呈现上升趋势。印度583-1664年金银比价从9上升到14.94或15。11世纪以后,印度经济与货币开始受到伊斯兰文化的深刻影响。每一位穆斯林苏丹在印度继承王位时都会发行新铸币,并且要求对政权的交税都以铸币(通常是本朝铸币)来支付。(16)1260年代印度北部地区的金银比价大约为10,这一比例至少维持到14世纪末。(17)在近代早期(17世纪),印度通行的是三重货币体制(trimetallism),金银铜币同时流行,相互比价由市场行情决定;同时,印度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从境外大量吸入金银,尤其是白银。(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