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6.3;E292;H21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19)03-0036-12 西夏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个王朝,其前期与北宋、辽对峙,后期与南宋、金鼎足。西夏有强大的军队,实行全民男子皆兵的军事体制。因西夏无正史,相关历史资料稀少,其中关于西夏的军事资料多限于它与其他王朝的少量战争记录,有关西夏军事体制和管理的资料甚微。1908、1909年,俄国科兹洛夫(П.К.Козлóв)探险队自中国黑水城遗址(今属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掘走大量文献、文物,其中主要是西夏时期的文化遗存,文献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1914年英国斯坦因(M.A.Stein)也自黑水城遗址掘走不少文献、文物,文献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 在20多年前中俄共同编辑出版《俄藏黑水城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在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整理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文献时,新发现了一大批西夏文社会文书,包括经济文书、军事文书、法律文书等。我们对其进行了整理、研究和定名,在《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2、13、14册刊布了原件图版。①其中有关军事的文书就多达260多件,包括军籍文书、军抄人员除减续补账、军抄人员实有实无账、骑兵账以及多种军抄账等。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西夏文文书中也有一些军事文书。这些文书多是关于西夏黑水城地区基层军事情况的真实记录。这样一大批属于一个王朝的军事文书的发现,是一项重大的资料收获,对研究西夏军事和社会具有重要学术和文献价值。其中很多种类别的军事文书,不仅填补了西夏文献的空白,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也属首次发现,值得特别珍视。这些文书和其他西夏文文书一样,多以龙飞凤舞般的西夏文草书书写,并且多为残件,翻译、考释难度很大。近些年来,笔者先后对军籍文书、军抄人员除减续补账等作了翻译和初步研究。②现再对几种西夏军抄账分类作初步翻译考释,以揭示西夏军事的相关问题,并飨同好。 一、以“溜”为单位的军抄账 在西夏军事文书中,有一种是对基层军事人员进行登录、统计的军籍文书,主要是依据西夏王朝法典《天盛改旧新定律令》(以下简称《天盛律令》)的有关规定,对西夏基层每一位首领管辖的兵丁和装备进行一年一次的校验登录。另一类文书登录范围超出了一位首领统辖下的军抄,是包含了多位首领的更大军事组织“溜”的军事人员的登录账,具有特殊的文献价值。由于这些文书皆是残页、残片,内容多不完整,若单从一个个残页似难以了解文书的主要内容。好在同类文书较多,加以综合考察,可以大致了解文书的内容,从而有助于解析西夏基层军事组织之情况。 西夏建有全民男子皆兵的军事体制。西夏的军事组织中有“溜”的建制。宋朝与西夏处于经常对峙甚至战争状态,宋朝与西夏打交道的边臣武将们对西夏军队“溜”的组织有一定的了解。宋康定元年(1040年)七月,鄜延钤辖张亢上疏说:“又泾原一路,自部署、钤辖、都巡检及城寨所部近六十余处,多者五七指挥,少者一二指挥,兵势既分,不足以当大敌。若贼(指西夏)以二万人为二十溜而来,多张声势,以缀我军,然后以三五万人大入奔冲,则何以枝梧。”③宋陕西经略安抚判官田况于宋庆历元年(1041年)五月上兵策十四事,其中也提到西夏的“溜”:“西贼(指西夏)首领各将种落之兵,谓之一溜。”④但西夏的溜是怎样的军事组织,还要看西夏人的相关记载。 黑水城出土的西夏法典《天盛律令》对“溜”有很多记载和规定。其中有:“守边境营垒军溜等者,当于所定地区聚集而住,退避或变住处时,提出退避之造意者及边检校、营垒主管、正副溜等,一律革军职,徒十二年。其下正首领、舍监、末驱等勿革军职。其中正首领徒四年,舍监、末驱等一律徒二年。”⑤可知西夏的军溜是一级军事组织,可被派往戍边,溜之上有边检校、营垒主管,溜的首长为正副溜,其下有正首领等。 西夏文中“军溜”二字,第一字“军”意,第二字原为“条”意,西夏引申为士兵的队列,指称一个溜内所有兵丁组成的队伍,此字音[冷],可能汉文文献取其音,称之为“溜”。西夏的溜,战时为“军溜”,而在平时未出征时是社区组织,被称为“里溜”。“里溜”西夏文二字,第一字由“房”和“变”字的各一部分组成,原意为“迁”意,依据《天盛律令》中有关条款可知是基层社区里甲的“里”,第二字仍是上述的“溜”。“溜”的头领为大首领,其下有小首领。《天盛律令》中论及侧重民事条款时往往用“里溜”,如:“有在大小巡检、里溜检校、边管等所属之地方内盗窃牛、骆驼、马、骡、驴而杀者,则当捕,举告赏当按他人告举法得。”⑥ 笔者从西夏军事文书中发现了以“溜”为单位的军抄账,从一些记载军抄的文书可以看到,所记范围覆盖整个军溜,其中包括多个首领以及各首领辖下的军抄。 俄Инв.No.7760共有30多片残页,其中较大者有21页,每页存3至7行字。⑦其中俄Инв.No.7760-3中的第一残片应是这组文书的卷首,其开始记录“一溜全”,即一整溜。该残片为写本,麻纸,高24厘米,宽10.7厘米,存西夏文3行,草书,背面文字为佛经末尾的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