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智能观

作 者:

作者简介:
林崇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兼教育学和心理学学部召集人。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我国古代的智能心理学的思想虽然是朴实的、思辨性的,有些甚至带有猜测性,但直到现在仍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我国传统文化的智能观至少有三个方面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发扬:一是智、能的实质及其关系;二是智能的形成与发展;三是智能的结构与培养。第一个方面涉及智、能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因素各是什么,是智能心理学关注的问题。第二个方面涉及智能的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智能发展的年龄特征,智能的培养等问题。第三个方面涉及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的智力结构观。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024(2019)06-0003-13

      智力与能力,或称为智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心理学、智能心理学是由西方传入的,但在西方心理学传入中国之前,我国早就有心理学、智能心理学的思想,这里我把它定义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能观。

      我国古代的智能心理学的思想十分丰富。这些思想虽然是朴实的、思辨性的,有些甚至带有猜测性,但直到现在仍然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辉。在我国,最早提出诸如“上智下愚”智能心理学思想的是孔子(前551-前479)。孔子的智能心理学思想反映在《论语》①一书中。

      我的智能心理学观,在相当程度上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也有义务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智能观。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哪些智能观对我产生影响,使我决心去继承与弘扬呢?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智、能的实质及其关系;二是智能的形成与发展;三是智能的结构与培养。

      一、智、能的实质及其关系

      何谓“智”,何谓“能”,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其核心因素各是什么,等等,这应该是智能心理学首先涉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献中有着各种各样的观点。

      (一)智或智力

      智,主要指智慧、智谋或智力。中华传统文化中对智或智力的表述,大致有下面几个方面。

      其一是指“聪明”,这是智或智力的核心含义。三国魏刘劭的《人物志·八观》②:“见事过人,明也;以明为晦,智也。”我很喜欢这“明”字,它外延颇广:明理、明德、明智(洞明事理)、明察、明公、贤明、严明。无非都在论述聪明。《孟子·公孙丑下》举了一个聪明的例子:“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孟子》③是儒家经典之一,战国时孟子(约前372-前289)及其弟子万章等著。

      其二是指才智,才智突出的人称为“智者”。智者,就是聪明人,才智表现为考虑问题能恰到好处,见识事物能超过别人,处理事情能懂得合不合理。《国语·周语》:“言智必及事。”韦昭注:“能处事物为智。”《黄帝内经·灵柩·本神》:“虑而处物谓之智。”这“虑”是指思维。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知虑观”④⑤。

      其三是指能认识规律,掌握规则。在《孟子·离娄下》有:“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强调客观世界的存在是有其规律的。古人强调的“规”或“则”就是能按规律“处事”,如《国语·周语》所曰:“言智必及事”。《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就是智,是按规律而因势利导。与之相反,“揠苗助长”的宋人就是做了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蠢事,是一种无智的表现。朱熹(1130-1200)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于是“没有规矩就成不了方圆”成为中国人行事的逻辑。

      其四是能明辨是非曲折。《孟子·告子上》:“是非之心,智也。”荀子(前298-前238)在《荀子·修身》中说:“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也就是说,有了智即提高认识水平,使人明辨是非,懂得“是与非”或“对与错”。

      其五是指处理问题讲究谋略。有谋略者,言行举止讲求方式方法恰到好处,言谈或沉默均十分恰当。《管子·宙合》:“心司虑,虑必顺言,言得谓之智。”《荀子·子道》:“言要则知。”《荀子·非十二子》:“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所有这些,都是讲究谋略的“智”之表现。

      (二)能与能力

      能,主要指能力、才能、潜能。

      中华传统文化对能或能力的表述,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是指能耐或力量,这是“能”字的来历。《国语·晋语·郑子产来聘》:“今梦黄熊入于寝门。”韦昭注:“能,似熊。”由于能兽身体健壮,力量极大,所以使用“能”誉称贤能豪杰之士。

      其二是指才能。我们平常说“各尽所能”,就是指有才能。有才能者,一是能事,做所能之事,如《易传·系辞上》所云:“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天下之能事毕矣”,意谓乾、坤两卦有三百六十种变化,引申含义、触类旁通,天下的能事就都囊括在其中了。二是办擅长之事。杜甫(712-770)《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就有“能事不受相促迫,王宰始肯留真迹”的诗句。三是完成一定的功能。《汉书·杜周传》⑥:“观本行于乡党,考功能于官职。”所有这些,其基础是能或能力。

      其三是指胜任。“胜”本身有胜任的含义,与能搭配,就有“力能胜”或“力不能胜”之说(《史记·项羽本纪》)。胜任是指能或有能力担当得起或承受得(艰巨)任务。如“能文能武”“能言善辩”“能战能胜”。

      其四是指潜能。潜的含义之一是深藏,《诗·小雅·正月》:“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苏轼(1037-1101)《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都是指潜在或深藏。人的能或能力,可以有现实表现,也可暂不显露,有可能性的存在。现实中的能或能力在一定意义上是实现的潜能。

      其五是指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的谋略。孔子提倡各尽所能,有谋有识。古代贤明的帝王将相都表现出多谋善断的才华。我十分喜欢《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⑦(人物精选)一书,看到秦皇汉武和唐宗宋祖无一不是在洞悉风云变幻中足智远谋、当机立断、准确多识的谋略者。

      (三)智力与能力的关系

      我曾在自己的许多论著中,对西方的、苏联的智能观作过介评,其中有包含说,即智力是个大概念,智力包含着能力,有从属说,即能力是个大概念,智力从属于能力。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能观,与西方和苏联是不同的,提出了智能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思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