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之美的营构:“八景”与“九曲”的空间美学

作 者:

作者简介:
】闵周植,韩国岭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东方美学、艺术美学(韩国大邱)。

原文出处: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八景”和“九曲”的差异并非仅是数字,更在于其意涵。“八景”将一个特定区域的分散景点统合在一起,而“九曲”则是将峡谷溪流之中的曲折之处予以连接。“八景”中有许多绚丽奇诡的景观,通常与楼亭有关。楼亭作为各个景点的中心及观景台,其围栏也有着较为丰富的意涵。描绘“八景”的诗人多有一种美学上的敏锐性,而描绘“九曲”的诗人则通常在道德和哲学上有着更为深沉的追求。“九曲”是一种追求“道”或“终极存在”的媒介,喻示着一条走向先贤之精神世界的道路。因此,关于“九曲”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并不囿于其美学意蕴,还关涉着道德和精神象征。景观由人所创造,而艺术、文学则为自然景观增添了诸多美学的质性。“八景”和“九曲”是东亚空间美学的一个重要表征,人与自然的双向互动则为自然设立了意义,并实现了“自然的人化”。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33X(2019)06-0123-08

      东亚人在欣赏自然风光时,通常喜欢将不同的景致组合在一起以形成特定的空间美学范式。而我们熟知的“景”和“曲”,就是这种传统审美观念的产物。本文主要阐述“八景”和“九曲”的本体意蕴,并讨论“八景”和“九曲”在韩国的变化延展以及相关的诗歌艺术和审美文化。

      一、“八景”的起源及含义

      (一)“八景”的起源。

      “八景”这个术语与中国的《潇湘八景图》紧密相连,最初在北宋时期(960-1126)被发现。那个时期的艺术家描绘着潇、湘两条河流的美丽景致,北起湘江的源头零陵向南与潇水汇合流入洞庭湖。而绘画是艺术家们描绘潇湘八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中就介绍了关于宋迪的绘画及书法作品,宋迪是一个负责财政的官员,他很擅长作画尤其喜欢画平原景观。他的作品包括《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青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暮钟》《渔村夕照》八幅图画,被人称为“八景”,并且就连市井大众也很喜欢宋迪的作品[1]。

      然而,目前还不确定像“潇湘八景”这样的题材最初是何时被引入到韩国的。高丽王朝时期的君王鼓励诗人写作关于八景的诗歌,并且委托了当时最高技艺的宫廷画师李光弼——李宁之子来作画。这意味着,在高丽王朝时期有关“潇湘八景”的画作就已传至韩国。从那时起,“潇湘八景”就成为了艺术家们普遍使用的诗学主题。此外,高丽王朝末期的诗人李仁老、李奎报、李齐贤等都写过关于“潇湘八景”的诗歌,而且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李氏朝鲜王朝。

      在“潇湘八景”传入高丽王朝的同一时期,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松都八景”的诞生。在高丽王朝末期,随着有关“潇湘八景”之绘画题材的盛行,画家和诗人开始创作一些韩国八景的作品,这其中就包括“松都八景”。《世宗实录地理志》中关于“松都八景”的介绍,表明它在高丽王朝末期至李氏朝鲜王朝之初都非常流行。“松都八景”包括“紫洞寻僧”“青郊送客”“北山烟雨”“西江风雪”“白玉青云”“黄郊晚照”“长湍石壁”“朴渊瀑布”。在这八景中,“紫洞寻僧”“北山烟雨”“西江风雪”以及“黄郊晚照”分别和潇湘八景中的“烟寺暮钟”“潇湘夜雨”“江天暮雪”“渔村夕照”相类似。这两种“八景”的组合都有一些共同的元素——僧侣、寺庙、雨雪以及夕阳。这些便表征着两种“八景”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说明“松都八景”是在“潇湘八景”的基础上被创造出来的,还增添了一些韩国的本土特色。

      《汉京识略》和《新增东国兴地胜览》中提到,有一系列的诗歌都是在早期李氏朝鲜王朝时期被创作出来的,这些诗歌是描述韩国首都——首尔这一城市中类似于“八景”的景致,例如《汉阳八咏》、《南山八景》等[2]122。在此,“八景”的传统以一种韩国化的方式被确立。有许多例子可以表明,韩国先民们在欣赏那些自然风光时,已达至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状态,并开创了独特的观景传统,而非囿于“潇湘八景”的框架。这些画作中的八景图元素作为视觉主题而被保留下来,然而其中具体的画作元素却随着时间的延续而迁移变化。

      (二)“八景”的含义。

      《潇湘八景图》最开始是描绘潇水和湘水的自然风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潇水和湘水逐渐成为一种理想化和观念化的产物。即便是在中国,它们也被视为一种景观美的符号,并逐步褪去了它作为一处真实自然风光的原始含义。

      北宋时期的画家郭熙,在他的《山水训》中写到了“林泉高致”,即是说作为自然景观的山水在须臾之间就可陡然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不仅仅是由于观景的地点和方位,更在于时令和季节。因此,“潇湘八景”的画作与季节、时间的表达密切相关。有关“潇湘八景”中的画作和诗歌大多是描写春天、秋天和冬天的景色,并没有夏天的景色。虽然“潇湘夜雨”的景色看上去是夏天,但实际上还是秋天。几乎在所有诗歌中,都会赞美秋天的景色,韩国的画作也恰巧都喜欢在“洞庭秋月”的地方取景。此外,“山市青岚”、“烟寺暮钟”大多数都被描绘成韩国春天的景观。“山市青岚”通常被排列在第一位,而“烟寺暮钟”被排列在第二位。但是,在诗歌中,这两处景观的春景和夏景也在描绘之列。

      “远浦归帆”、“渔村夕照”、“洞庭秋月”以及“平沙落雁”的景观都在诗歌和画作中被描绘为秋景。而“江天暮雪”在诗歌中被描绘为早春的景致,在韩国的画作中,“江天暮雪”则被表现为白雪皑皑的冬天,并且通常排列在最后。“潇湘八景”大多数关注的是秋景,有时也会添加一些春景和冬景。但是,我们很难解释为何秋天会被如此地偏爱,而夏天却常常被剔除在外。也许秋天以一种最为感性的方式展现了季节的更替,并能唤起诗人和画家心中的那一抹孤寂与寥廓。

      在《潇湘八景图》所描绘的景象中,傍晚和夜间的景象明显要多于早晨和中午的。《山市青岚》这幅图似乎是描绘晚春时节里村庄白天的山色。然而剩下的七幅画,包括《平沙落雁》、《远浦归帆》、《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暮钟》、《渔村夕照》,都是描绘傍晚或夜间的景象。这似乎是因为傍晚的霞光以及夜间朦胧的月色比起白天的景象更显诗情画意,并且诗人亦可借此表达一种细腻而优雅的情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