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文化协会与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苏联形象的构建

作 者:

作者简介:
阎书钦,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原文出处:
近代史学刊

内容提要:

透过中苏文化协会,可见20世纪30年代中期国统区浓厚的“苏联热”。这个团体由国民党知苏人士发起成立,得到了国民党内各派系乃至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苏联驻华外交人员亦介入其中。其宣传活动在国统区构建起一个相当正面的苏联形象。人们羡慕苏联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主张学习计划经济、以重工业为重心的工业建设、农业集体化与机械化等苏联经济建设模式。出于中国制宪问题的考虑,人们高度关注苏联1936年宪法。苏联社会建设模式在国统区有着深远思想影响。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由国民党知苏人士筹备成立的中苏文化协会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极为重要的团体。此团体虽以民间团体的形式出现,但具有中苏两国官方背景。其不仅对中苏两国外交关系影响深远,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社会舆论有深刻影响。中苏于1932年12月恢复外交关系后,两国关系逐步走近,协会的成立既是两国关系日益密切的结果,亦极大促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协会创办的《中苏文化》杂志系统介绍苏联情况,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各界对苏联的观瞻。此杂志的舆论宣传既反映出国民党当局的对苏政策,亦反映出国统区舆论界的对苏观念。然而,目前学界对这样一个重要团体缺乏应有研究,诸多问题尚未厘清。①由于中苏文化协会在全面抗战爆发后逐步演变为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性质发生改变,所以,笔者选取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的中苏文化协会的筹组及其对苏认知情况,做一考察。

       一 中苏文化协会的成立与《中苏文化》的创办

       中苏文化协会是国统区一个宣扬中苏友好、致力于介绍苏联情况的团体。协会正式成立于1935年10月25日,其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是国民党内的知苏派。《中央日报》在1935年10月25日报道称:“中苏文化协会,系京中对于苏俄文化较为熟悉之人士发起组织。”②其中,张西曼等国民党亲苏的偏左人士在筹备和成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一些20年代曾留学苏联而对苏联了解较深的国民党人士成为积极参与者,同时,孙科及其担任院长的立法院成员、CC系等蒋介石系人员积极配合协会的各方面工作,甚至一些汪精卫系人员亦参与其中。协会的成立得到了国民党内各方人员的积极配合。

       最初提出成立中苏文化协会者是张西曼。《中苏文化》载《会务纪要》即介绍,1935年7月7日,“由本会发起人张西曼等声请中央民运会,准予筹设中苏文化协会”。③张西曼是一位对苏联有深入了解,并极力主张对苏联友好的国民党人。1995年6月,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王兆国将其称为“著名的国民党左翼人士”。④张西曼于1908年加入同盟会,后于1911-1912年到俄国游历,又于1918-1919年赴苏俄考察。在二三十年代,他成为宣扬中苏友好的积极分子。他于1927年任武汉国民政府顾问、武昌中山大学校务委员、法学院院长兼俄文法政学系主任;又于1931年到北平任国立北平大学法商学院教授和陆军大学政治教官。⑤1932年,张西曼随陆军大学迁居南京。他由于在课堂上大力宣传苏联,1933年被免去陆军大学教职。⑥在1935年中苏文化协会筹备前后,张西曼的正式职务是国民政府参谋本部边务组专门委员、行政院新疆建设委员会委员。据其女张小曼介绍,他于1932年始任前职,又于1933年始任后职。⑦又据《申报》报道,协会筹备之初,张西曼的身份是国民政府参谋本部边务组委员。⑧虽然他主持协会期问的长期职务是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但他担任此职是协会成立一年之后的事。据张小曼称,他于1936年12月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⑨

       中苏文化协会的主要发起人还有谁呢?张西曼1945年12月回忆称,他于1935年5月“联合徐悲鸿教授、家兄同盟会会员张仲钧和不少文化界人士,毅然担任蓄愿多年的中苏文化协会之发起”。⑩依照此说,与张西曼一道发起协会者是徐悲鸿和张仲钧。1946年10月,张西曼又称,1935年,“我联合了家兄张仲钧先烈、徐悲鸿教授、王陆一等创立了中苏文化协会”。(11)依照此段回忆,与张西曼一道发起协会者是张仲钧、徐悲鸿、王陆一。其中,张仲钧为张西曼二哥,亦为老同盟会员。(12)徐悲鸿时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曾于1934年春在苏联举办画展。王陆一时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秘书长兼国民党中央民训会副主任委员,曾任于右任的机要秘书,于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而据《申报》1935年7月24日报道,向国民党当局报备发起协会者为王陆一、张西曼、雷震、张炯等。(13)其中,雷震时任教育部总务司司长,张炯时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徐悲鸿、王陆一参加了1935年7月25日在南京召开的协会发起人会议,后当选为第一、二届理事,徐悲鸿还主持了7月25日的发起人会议。关于协会最初发起人,张西曼两次回忆都提到徐悲鸿,提到王陆一只有一次,而在张西曼提到的张仲钧、徐悲鸿、王陆一三人中,《申报》报道中只有王陆一。据此可以推断,王陆一从最初就是与张西曼一起发起协会的人。徐悲鸿不一定是列名的发起人,但从一开始就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张西曼所说与他一起发起协会的张仲钧,在筹委会、理事、候补理事名单中,均没有他的名字。他是协会发起人值得怀疑,但很可能私下为张西曼出谋划策。至于《申报》所言与张西曼一起发起协会的张炯,曾参加发起人会议,但未出现在筹委会、理事、候补理事名单中;而雷震未担任过协会任何职务。显然,张炯、雷震虽与张西曼领衔向国民党当局报备发起协会,但此后参与会务并不积极。综上可见,协会最初的主要发起人是张西曼、王陆一、徐悲鸿。

       协会正式筹备工作始于1935年7月7日。如前所述,这一天,张西曼等向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提出申请,并获批准。当月25日,协会发起人在南京召开会议,与会者包括国民党中央民运会代表张皎、苏联驻华大使馆秘书兼苏联对外文化协会驻南京代表沙拉托夫策夫以及张西曼、徐悲鸿、盛岳、赵文炳、王陆一、周伯敏、唐健飞、张炯等50余人。会议由徐悲鸿主持,张西曼报告了协会发起经过。会议选举张西曼、张冲、西门宗华、徐悲鸿、沙拉托夫策夫、于国桢、段诗园、何汉文、骆美奂9人担任筹委会委员,张西曼任召集人。(14)发起人会议参加者多为20年代国共合作时期留学苏联、在南京国民党当局党政部门任职的人士。例如,盛岳(盛忠亮)曾于1926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社会调查科工作。西门宗华于1925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后在南京创办《中国与苏俄》杂志。何汉文于1926年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时任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编审科主任。于国桢亦曾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于1929年3月被陈果夫任命为留俄归国学生招待所所长。张冲因通晓苏联事务,深得陈果夫、陈立夫器重,30年代先后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总干事、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等职。此外,会议参加者还包括国民党当局相关职能部门的一些人员。张皎是批准成立协会的国民党中央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代表,唐健飞是实业部劳工司司长,周伯敏代表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出席会议,时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常委。显然,参加发起人会议的国民党当局人员,以曾留学苏联、熟悉苏联情况者居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