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浙赣苏区地雷战的开展与推广

作 者:
孙伟 

作者简介:
孙伟,男,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党史教研中心副主任,教授,历史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江西 井冈山 343600)。

原文出处:
苏区研究

内容提要:

著名的地雷战,其实最早广泛使用于闽浙赣苏区。在闽浙赣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地雷的制造和使用逐渐趋于正规化、专业化、规模化,地雷战在闽浙赣苏区如火如荼开展起来。以方志敏为首的闽浙赣苏区领导人发扬了创造精神,经济建设卓有成效,苏区广大人民发挥了极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迅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造雷运动。地雷战在闽浙赣苏区历次反“围剿”中取得了明显成效。闽浙赣苏区地雷战的经验,受到了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重视与赞扬,并向其他根据地推广。地雷战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八路军敌后战场,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4 期

字号:

       DOI:10.16623/j.cnki.36-1341/c.2019.06.002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与国民党的较量过程中多因地制宜地采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以赢得战场的主动。其中,有一种奇特的作战形式未被大家普遍关注,但其在后来的抗日战争中却大放异彩、名扬天下,让凶恶的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望而却步,这便是著名的地雷战,其实它最早广泛使用于闽浙赣苏区。迄今为止,学界对地雷战的成果多聚焦于抗战时期,有关闽浙赣苏区的地雷战也主要以介绍、宣传为主,而对于地雷在中共军队中的早期使用与演变,以及地雷战在其他苏区的推广情况研究得还不够深入①。本文旨在挖掘一手历史档案,深入考察闽浙赣苏区地雷战的起源、开展与成效,以及党中央对其推广的相关情况。今年正值方志敏诞辰120周年,文章对于纪念方志敏对闽浙赣苏区乃至中国革命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闽浙赣苏区广泛开展地雷战

       闽浙赣苏区也叫赣东北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著名的“六大苏区之一”,被毛泽东誉为“方志敏式”革命根据地。在方志敏等人的领导下,苏区军民在斗争中表现出无穷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故在“一苏”大会上,方志敏被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光荣地“授你勋章一枚,并授红十军全体指战士[员]奖旗一面,以嘉奖为苏维埃政权而艰苦奋斗的英雄战士”②。在“二苏”大会上,也受到了毛泽东的高度赞扬,“赣东北的同志们也有很好的创造,他们同样是模范工作者”,“他们把革命的工作方法问题和革命的工作任务问题同时解决了”,“他们是革命战争的良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③。地雷战正式被誉为“苏维埃模范省”的一个伟大创举,广泛开展起来大约是从1931年粉碎国民党军第二次“围剿”之后。

       地雷的前身为一种原始的挨丝炮,古代早已有之。1928年10月,闽北苏区就尝试用挨丝地雷成功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消灭敌军一百余人,初步显示了地雷战的威力。此后,逐渐引起方志敏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如1931年秋,为了粉碎敌军的第二次“围剿”,方志敏在苏区首府葛源主持召开了积极分子会议,号召根据地军民开展地雷战,并亲自开展调查研究,研发出多种造雷的方法。他在不断总结地雷战经验的基础上,又在苏区内部进行大力宣传。

       闽浙赣苏区的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也不断通过发布各种命令,对造雷人才、造雷机构、造雷工厂、造雷原料、造雷计划、布雷方式等相关事宜进行了详细规定,号召广大军民大批生产种类各异的地雷,积极采用灵活多样的地雷战,以有力打击敌军。

       1932年6月19日通过了《中共赣东北省委紧急通知(新编第一号)》,指出为了打破敌人新的进攻,赤少总队等群众武装要深入群众切实认真地做一次检阅,“主要的是检查松树炮、竹同[筒]炮、土炮、狮炮、雷火枪、土地雷、号铳等是否能真正起作用”。还要想办法把这些武器运用好,“如狮炮、土地雷等怎样埋起来,松树炮架在何处等”。且要帮助军委会迅速普遍地建立一些硝厂,同时“狮炮、土地雷等应立即选出人来制造,并应训练大批人材出来”。④

       各级苏维埃政府在加紧训练制造和使用地雷的特殊人才的同时,还建立了专门制造地雷等武器的组织机构,实现了从覆盖省、县到区的各级苏维埃均设立了地雷部,这些机构较好发挥了重要的领导、指导和协调作用。省苏地雷部设在德兴县沙路新村,因德兴盛产硫磺。另外,还办起了一些专门的硝厂和地雷厂。如崇安范审、铅山曹家坂的硝厂;弋阳县第九区西坑和弋阳县第六区王家潦的地雷厂;横峰葛源的枫树林、下坊,上饶的李家滩、贵溪的斐源等地也有地雷厂。此外,根据地内一些较大的兵工厂,如横峰上坑源兵工厂、德兴洋源兵工厂,除了生产枪、刺刀、炸弹、迫击炮弹外,还生产大型和中小型的各种地雷。⑤

       方志敏对地雷部颇为满意,曾经这样热忱地介绍:“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的地雷部长,他是个撑船工人,他每月只用大洋三千元,能造出大小地雷一万五千个,顶小的地雷,六斤重一个,顶大的地雷,是一百二十斤重一个,二三十斤和四五十斤重的是中等的地雷。”⑥如此看来,省一级能造出大、中、小型的各类地雷一万五千多枚。而且,平均一颗地雷花费的成本只有二角钱。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同时做到了非常节俭,主要是这个部长能充分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并提高他们的革命热情。

       据回忆,闽浙赣省兵工厂成立了炸弹部,部长徐荣修(乐平人),负责制造手榴弹、炮击炮弹和各种类型的地雷……这个部人最多,曾达到200多人。⑦可见,在闽浙赣兵工厂也有一大批人专门从事制造工艺,就能保证相当规模的地雷生产。

       黄瑛回忆了闽北军工生产初期的兵工厂,在上梅的岩山后等地建立了五所土枪土炮制造所,集中了一批铁匠铸匠。“这五所兵工厂,开始主要生产马蹄枪、雷火炮、土铳、手雷,以及梭镖、大刀等,随着斗争的发展,兵工厂条件的改善,经过军工人员的努力,先后造了‘老虎箭’、‘挨丝炮’(亦称焦炮)、‘二手雷’等土制武器,实际都是土地雷,大量供应暴动队员使用。这些操作简便、成本低、威力大的土制武器,都是当时发动暴动的主要武器。”⑧闽北兵工厂的技术条件相对有限,生产的地雷产品主要在地方暴动队中普遍使用,虽然只是土制地雷,却使用简单,威力不低,成本亦不高,所以很受欢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