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话含义可取消性:争议与反思 作为经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的最重要特征,可取消性面临诸多争议,学界对含义取消的内涵、范围、方式与可行性等存在不同看法。经由系统梳理和反思,文章指出,围绕含义可取消性展开的讨论之所以分歧显著,与四方面因素有关:理论视角不同,对说话人意向在含义生成中地位的认知不同,对含义取消范围的看法不同,对相关概念的界定不同甚至存在误读。研究发现,理论出发点的不同导致了对含义取消性看法的分歧,含义的不确定性使取消成为可能,含义取消的部分动因在于说话人的责任考量,不同的表意行动影响说话人对含义的介入程度和责任承当,影响含义取消的难易程度与可行性。本研究可为深入了解会话含义的特征,含义取消的可行性及动因提供参照。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9.5.49~57 语言重建不只依赖书面语(表音文字) ——驳历史和谬误的神话 历史比较法是目前唯一比较可靠、可以用来揭示语言间亲属关系的方法。它通过对同源词的比较来证明两种或多种切实存在或存在过的语言拥有共同的祖语(Ursprache)。此外,它能帮助我们归纳语言间同源词的语音对应规则,推演一系列用以重构祖语规则的语音演变(Lautwandel)。尽管历史比较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当今许多学者错误地认为历史比较法只对有书面语或表音文字的语言有效,而非书面语或非表音文字的语言不能令历史比较法大显身手。文章的目的是通过历史比较法和语言重建的历史而否定语言学中的许多谬误神话。此外,不同于其他有关历史语言学的文章那样,文章多以汉语史为例。 《语言科学》,2019.3.225~235 形式语言学在失语症语言康复研究中的应用:复杂性治疗理论述评 王洪磊/周珊珊 失语症研究的一个焦点是以语言学理论为依托提出康复治疗理论,用以制定治疗方案、开发语言测评系统。文章介绍国外一套比较成熟的康复治疗理论——复杂性治疗理论。这一理论以形式语言学理论为依据,遵循由难而易的训练方法,并已证实具有明显临床疗效。文章探讨在开展汉语失语症康复研究中的几个理论及应用问题:如何从心理现实性的角度更加准确地定义语言的复杂性;康复效果是否只会在相关结构中才会出现;CATE理论与语用会话分析理论的综合运用;如何开发测评汉语语法障碍的评估系统。 《外语研究》,2019.5.46~52 非现实位移事件的主观性与客观性 文章旨在从哲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探讨非现实位移事件及其主观性和客观性。按照认知语言学理论,非现实位移事件是指认知主体运用其认知想象能力把不可动实体构想为可动实体并在时空框架中以参照实体为衬托而发生在心理上和视觉上的位置变化的位移事件。根据哲学和语言学关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观点,非现实位移事件所呈现出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并不涉及认知主体的态度、感觉或观点,却涉及认知主体的观察视角和识解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认知主体的自我印记。然而,非现实位移事件是认知主体基于现实空间情景识解出来的,故也具有一定的客观性。由此可知,非现实位移事件既有主观性,又有客观性,但前者要远远强于后者。 《英语研究——文字与文化研究》,2019.第10辑.8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