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党中央做出了科技强审的决策部署,对被审计单位支持配合审计、提供电子数据和有关资料作出了制度性安排,审计署出台了电子数据管理规定,曾经困扰审计工作的数据获取难题已经成为历史,审计机关获取被审计单位的各类数据,具有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度性保障。随着数据获取壁垒的逐步打通和云技术、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建立大数据审计思维、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成为实现审计全覆盖、推动审计工作有效发挥作用的核心要素。推行大数据审计分析,是新时代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在大数据时代,审计必须适应全数据和新技术融合带来的价值判断需要,建立大数据审计思维,向大数据审计主导转变,全面构建以大数据审计为核心的审计工作新格局。 一、两种审计业务模式的特点 当前,审计业务开展存在两种审计业务模式,即以现场局部调查为切入点的作业模式(简称传统审计模式)和以大数据分析为切入点的作业模式(简称大数据审计模式)。 (一)传统审计工作模式 审计工作经过36年的发展,历经了查错纠弊、真实合规、效率效益等不同阶段,形成了财政收支、经济责任、预算执行等八大审计业务类型,受技术条件的影响,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计业务模式和思维模式。 这种审计工作模式以现场局部调查为切入点,通过职业判断和现场调查中初步了解的问题为直接导向,是在数据不能完全掌握的情况下的一种现实选择,目前基层审计机关运用这种审计思路还比较普遍。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审计机关在传统审计模式中不同程度地融合了一些结构化数据技术分析手段,但传统审计业务方式整体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形成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计算机审计为辅的审计工作格局。这是一种流水作业型的审计模式,如传统审计业务模式流程图。 (二)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 大数据审计模式以数据全面分析为切入点,是在全面掌握相关数据(含政策等)的基础上开展集中分析、发现疑点、现场核查、系统研究的审计业务思路。审计署近几年大力倡导这种审计思路,各地审计机关近几年来已有不少审计项目采取这种工作模式。这是一种交互式的审计模式,如大数据审计分析流程图。
在大数据时代,通过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度运用,全面实施大数据审计。新的审计工作模式即“总体分析、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系统研究”,大数据审计工作模式正与传统审计模式并行发展,并日益成为主要的审计工作模式,形成以大数据审计模式为主、传统审计模式为辅的审计业务新格局。 二、两种审计业务模式的比较 (一)两种审计业务模式的异同
一是在数据方面:①数据来源不同。传统审计业务模式比较依赖于抽样分析,从抽样样本的局部着手查验和分析,再据此推断审计对象整体的相关状况;大数据审计业务模式基于全数据样本,以“样本=整体”的全数据模式,规避抽样分析风险,通过分析与审计对象相关的所有数据,包括跨领域、跨部门、跨区域的相关数据,发现隐藏在细节数据中更具价值的信息,更全面精确地反映事物的整体特征。②数据量级不同。传统审计模式采用的数据以M级为主,样本量较小,而大数据审计模式采用的数据以G级、T级、P级为主,接近全样本,能够对审计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更详尽的描述,信息记录更全面、立体,更具综合性。③数据形态方面。传统审计模式以财会数据、结构化的业务和管理数据为主,而大数据审计模式以财会、业务、管理及互联网等方面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为主。④数据范围方面。传统审计以单一行业、单一地域、少量对象为特征,大数据审计模式则具有多行业、多地域、海量对象等特点。⑤在数据要求方面。传统审计模式一般要求数据的正确性以保证审计质量,大数据审计模式则需要保持数据的原始特征,不要求数据精确。⑥在数据获取方式方面。传统审计模式以调查或抽样数据为主,主观性强,大数据审计模式则强调数据的自然产生,客观性强。⑦在数据的适用范围方面。传统审计模式获取目的性强,适用范围窄,大数据审计模式则无特定获取目的,适用范围广。 二是在审计覆盖面方面:传统审计模式往往是审计人员先有想法,再收集数据来证明、测试想法的可行性,因为收集的数据比较少,加上审计资源的局限,难以实现审计全覆盖。大数据审计是基于混杂的海量数据,大数据提供的前所未有的细节信息,和问题相关的大量信息能够得以记录,并进行综合分析,可以通过大数据实现审计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