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事件的审计内容 目前,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审计是以突发公共事件危机处置及灾后重建相关的资金物资为对象,重点关注其合规合法性,这当然有重要价值。但是,笔者认为,国家审计还可以在更加广泛的范围内发展作用,具体来说,下列几个方面,国家审计都可以发挥作用: 第一,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的健全性审计。经历多次突发公共事件之后,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不断地完善,然而,2020年的新冠肺炎事件仍然显现我国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还需要继续完善。从审计固有功能来说,国家审计可以审计相关制度是否健全。就突发公共事件审计来说,审计机关可以对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进行审计,评估相关法律法规是否健全、相关方案、组织体系及相关工作机制是否合理,能否保障及时地预防、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减轻损失,并针对发现的体系缺陷,及时地提出建议并促进这些缺陷得到整改,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这是防患于未然的方法。 第二,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行为的合规性审计。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是需要具体行动的,这些行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筹措、管理和分配相关资金物资,本文将这些行为称为财务行为;二是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防、处置及灾后重建行为,本文将这些行为称为业务行为。对于有既定标准的行为,检查其是否符合这个既定标准,这是审计的固有功能,这种审计通常称为合规性审计。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对财务行为的合规性已经进行审计,但是,审计范围还可以扩展到突发公共事件监测及预防中的财务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同时,还可以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相关业务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纳入审计范围。例如,突发公共事件之后,相关交通管制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相关商品的交易价格、交易行为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相关信息及其披露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等,都可以纳入突发公共事件审计范围。 第三,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审计。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防、处置及灾后重建,都离不开信息及其有效沟通,为此,必须保障相关信息的真实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可能存在虚假。对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检查是审计的固有功能,突发公共事件相关信息可以区分为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突发公共事件相关财务信息就是与相关资金物资的筹集、管理和分配的信息,对于这些信息进行审计,已经是常规性内容。突发公共事件相关非财务信息的范围很广,对于具备审计条件的信息,纳入审计范围,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信息的真实性水平提高。其路径有两个,一是能发现一些信息虚假,从而让信息报告者更正这些虚假;二是信息报告者如果知道审计机关会审计其报告的信息,则可能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其信息操纵行为,审计发挥了威慑作用。笔者认为,突发公共事件相关非财务信息中,最需要纳入审计范围的是突发公共事件监测及状况描述信息,这些信息是相关决策的基础,也是公众最为关注的信息,提高了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就为危机应对奠定了更好的基础。 突发公共事件的审计时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包括四个阶段: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国家审计主要集中在两个阶段,一是应急处置与救援,二是事后恢复与重建。这两个阶段的审计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更有价值的可能是前两个阶段的审计,我们分别来分析。 第一,关于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的审计。预防与应急准备阶段的工作很多,例如,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组织体系的建立、应急机制体系的建立、应急资金物资及设备的储备等,这个阶段为危机应对建立制度、资源及组织保障,这个阶段的工作如果不到位,则危机真正发生时就难以有效地处置,所以,这个阶段是危机应对最为关键的阶段。如果审计机关针对这个阶段的工作进行审计,则能促进预防与应急准备更加充分,从而为有效的危机处置奠定基础。例如,本文前面分析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体系的健全性审计,主要应该在这个阶段来实施,危机应对的资金物资中有一些是需要提前准备的,对于这部分资金物资的审计也应该在这个阶段来实施。 第二,关于监测与预警阶段的审计。监测与预警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一定的指标对危机进行监测和预警,这项工作是有效地应对危机的基础。有了有效的监测与预警,可以及时地预测到危机的到来,从而为有效应对这种危机奠定基础。但是,如果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则危机真的就是“突然”到来。例如,本文前面已经指出,由于各种原因,突发公共事件监测及状况描述信息可能被人为操纵,为了促进这些信息的真实性,审计机关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审计,但是,这种审计只有在监测与预警阶段实施才具有价值,如果是事后的审计,虽然也有一定的价值,但其价值已经大为降低。所以,如果条件具备,应该对重大的危机监测及预警信息进行常态化的审计,以抑制这些信息的人为操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