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疫情防控审计监督,探索常态化公共事件审计

作 者:

作者简介:
戚振东,路昊宽,南京审计大学政府审计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审计报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0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从公共事件的特征出发,把握疫情防控审计的定位和特点

      公共事件具有突发、危害人民群众利益、应对复杂等特征。现代化国家治理,要求切实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的法治化和科学化水平。审计在监督公共事件管理方面具有监督范围广、信息获取多、专业性强等优势。通过审计,能促进事件科学监测、预警、处置等,更好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公共事件管理体现政府治理能力和形象,公共事件审计是国家风险防控和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建设内容。

      疫情防控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审计,本质属于公共事件审计的公共事件处置审计范畴。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审计根据突发事件启动,往往未经常规计划,配置和整合审计资源难。其次,突发事件的发生、影响等充满不确定性,处置决策具有应急性特征。审计事项不确定性内容多,时效性强。再次,公共事件处置具有参与主体众多、跨界跨区域等特征,往往伴随社会稳定风险。审计受到高度关注,审计对象多,涉及专业领域多等,对审计提出较高要求。加强疫情防控审计,构建常态化公共事件审计体系,是建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相适应的审计监督机制、更好发挥审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用的需要。

      拓展审计内容,探索构建公共事件审计制度

      随着社会运行风险加剧,影响公共安全的突发事件增多。构建常态化公共事件审计体系,要能够通过对公共事件管理制度、流程、程序等的检查,审查公共事件管理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揭示应急管理体系运转潜在的隐患和风险,揭露和查处公共事件处置存在的违法违规问题,并提出持续推动国家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具体地,要通过常态化审计,监督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的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案编制、应急响应、资源规划与储备、事件处置、事件后恢复等的检查,审查评价公共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科学和可行性,促进加强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此次疫情防控审计,主要监督财政资金、捐赠款物管理的真实合法效益。通过审计,揭露和查处贪污挪用、浪费财政资金和捐赠款物,以及利用捐赠违法谋取私利等行为,提出完善财政资金管理使用,以及提高捐赠款物透明度和慈善机构信任度的意见和建议。拓展审计内容,首先,围绕疫情防控,党和国家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制定一系列政策,动员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为疫情防控和生产生活恢复顺利推进打下坚实基础。加强疫情防控审计,要审查评价决策部署和政策执行是否得当有力,是否达到预期效果,重点关注是否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促进政令畅通。其次,疫情防控审计中还应关注政府应急管理投入的协调配合,是否存在由于部门利益考量,重复投入或浪费资源的现象,促进事件高效处置。再次,开展信息沟通审计。通过对疫情防控过程中信息采集、响应、传播管理等检查,揭示信息沟通不及时、信息失真等问题,特别要关注,是否存在由于信息沟通障碍造成舆情和影响社会稳定问题,提出改善信息沟通的意见和建议。

      科学有序组织实施审计,探索突发公共事件审计运行机制

      公共事件审计要围绕公共事件管理的系统化、常态化监督进行。公共事件管理包括预防、响应、处置、善后恢复等。审计机关要依据不同管理阶段,有重点地开展监督。如预防阶段的审计,要重点关注风险监测与评估体系的科学和有效性、是否制定应急预案等;而处置阶段的审计,要重点关注政策贯彻落实、处置决策快速反应、责任主体行为合规正当等。

      突发公共事件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实施公共事件审计,要根据事件影响、处置特征、审计内容等,选择前置管理审计、跟踪审计或事后审计的方式。要注重常态化前置管理审计,通过专项调查、委托审计等,对风险评估等重点领域、慈善管理等前置审计监督。公共事件处置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优势,开展“互联网+”审计。

      以疫情防控为例,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参与主体众多。审计涉及不同审计管辖权的审计对象,范围广、内容多、关系复杂。各审计机关要以充分沟通、信任和相互依赖为基础,搭建合理审计组织结构,通过网络信息整合等方式,共享审计信息,协同开展审计。

      公共事件处置中,决策者要在有限时间与高强度压力下迅速作出决策,决策程序可能需要非常规,决策效果可能高风险。对公共事件处置中的决策,要考虑决策的应急特征,重点检查决策者是否树立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有无预判可能出现的危机,对决策不当引致问题是否紧急处置避免危害或损失扩大,坚持以“三个区分开来”为标准准确评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