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的问题意识、话语转向及学科问题 文章从语言研究的问题意识、研究语言的真实存在状态、语言学的学科问题等三个维度,试着对70年来中国语言学的发展做一小结。第一,古代语言研究的问题来自于经学,清末以来问题来自于社会语言规划和教育两大领域。改革开放之后,语言学界多把学术眼光聚焦于国外,聚焦于学科内部,相对忽视语言生活的“本源问题”,而“本源问题”是推动学术进步的本源动力。第二,语言的真实存在状态是话语,而索绪尔以来的传统是研究语言结构,相对轻视话语。话语功能语言学(话语分析)和互动语言学的兴起,推动着语言学的“话语转向”。以“本体研究”为本的中国语言学,以语言结构研究为学术基点,应尽快转向以话语研究为学术基点。第三,语言学早已成为科学,但学科设置仍处在语文学阶段,为语种所分割,与文学相纠缠。这种“蜂巢”般的碎片格局,严重妨碍了语言学共同体的形成和现代语言学人才的培养,难以整合其他学科的语言研究成果而形成“大语言学”的知识体系,限制了语言学的学科辐射作用和社会辐射作用。在总结70年中国语言学发展之时,必须认真考虑语言研究的“本源问题”、话语转向问题和学科设置及知识体系整合的问题。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6~105 生态语言学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 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是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语言学为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依据,但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对它一直较少论及。生态语言学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外语学界对它关注激增,但这一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这使得无论从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的结合研究来看,还是从生态语言学自身发展来说,都需要我们对这一学科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有更清晰的把握。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经历了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转换,这两个概念标志着两种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范式,在环境概念理解上也有差异。产生之初的生态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地理等表现出一种复杂关联,当今的生态语言学在批评范式、批评对象和学科属性等方面则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加以钩沉描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41~50 19世纪西方语言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对汉学家的启发与误导 ——艾约瑟对汉语音韵学和语言起源的研究 对语言起源问题的讨论贯穿整部西方思想史。19世纪,随着进化理论、均变模式和科学观念的流行,学界普遍相信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已知的语言,根据语音变化的规律由今溯古,由已知推向未知,从局部推导整体,进而揭示语言的历史演化过程。伦敦会传教士、汉学家艾约瑟将这些西方流行的科学观念与方法运用于汉语研究,并试图揭开语言起源的奥秘。近代西方语言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一方面引导他去探索汉语语音变化的历史,另一方面又误导他运用这些发现去解开一个至今都没有答案的谜题。通过艾约瑟对汉语音韵学和语言起源的研究,可以发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和汉学研究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互动关系。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3~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