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伦理的挑战与导向

作 者:
任文 

作者简介:
任文,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翻译研究、口译研究、外语教育(北京 100089)。

原文出处:
上海翻译

内容提要:

本文在试图厘清翻译伦理、机器翻译伦理、翻译技术伦理等相关概念基础上,考察翻译技术应用,特别是机器翻译活动给当下翻译领域带来的变化,以及就此引发的对既有翻译伦理规约的挑战,继而从约纳斯的后现代技术伦理观——“责任伦理”出发,提出以前瞻性、整体性的视野,将坚持传承已有翻译伦理规范与优化创新责任伦理规约相结合,并以此作为技术时代机器翻译活动的伦理准则,以应对当下和未来机器翻译和其他翻译技术应用带来的伦理挑战。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1 期

字号:

      近年来,语言服务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翻译技术的日新月异,不仅改变了翻译曾经作为人类特有的交际活动的性质,也正在将曾经是“一名之立、旬月踯躅”的传统翻译实践变成千字译文瞬间“秒出”的科技奇迹。据说,现在世界上每天由机器翻译产生的译文字词数已经超越过往人类翻译的所有译文语料的总和,这绝非耸人听闻。据华为公司翻译中心提供的信息,该公司每天纯机器翻译交付、无人工译后编辑的翻译量已达1亿字符,且呈递增趋势。①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数字,是在依赖全人工翻译时代难以想象的局面。

      同时,每天还有大量的翻译任务由机器+人工译后编辑的“人机互动”模式完成。据中国翻译协会公布的《2018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报告》,仅有4.8%的语言服务需求方明确表示禁止使用机器翻译,仅有7.5%的语言服务提供方明确表示不使用任何翻译技术。换言之,除了少量具有精确质量要求或其他特殊需求的文本翻译以及大部分口译需要人工来完成之外(即便如此,口笔译员依然需要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术语准备及相关专业知识查询),我们似乎已经来到一个“无技术不翻译”的时代。正如Dos Santos(2016:45)所言:“当下在职业语境里,技术并非是一个选项,而是一种必需。”

      然而,在翻译技术研发狂飙突进、机器翻译使用与日俱增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伦理问题,涉及翻译活动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比如,2017年某著名高校120周年校庆庆典上,翻译承包商将未经人工校对编辑、生硬蹩脚的机器翻译结果直接用于庆典背景板文字的英译,闹出笑话,让当事学校饱受非议②;2018年,一同传译员在网上抱怨某知名高科技公司未经其许可,将该译员及其搭档的译语经语音识别后处理为机器声音向会场发送,涉嫌故意给现场听众造成现场同传为机器所为的错觉,引起轩然大波③。上述事件之所以引发各界关注与热议,“既有对技术发展伦理规约体系滞后的反思,更有对新技术应用后果不确定风险的深层担忧”(张成岗,2019:1)。翻译技术在大规模降低翻译时间和经济成本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关切。如何在拥抱翻译技术带来的效率与便利的同时,反思并应对相伴相随的伦理挑战,是翻译技术利益相关方亟待回应的重要课题。

      本文试图回答如下问题:翻译伦理、翻译技术伦理和机器翻译伦理所指为何?翻译技术的最新发展给翻译领域带来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引发了什么样的伦理问题?应如何以前瞻性的视野优化和创新翻译(技术)伦理规则,以应对当下和未来机器翻译和其他翻译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

      二、相关定义厘清

      我们首先需要厘清几个关键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伦理、翻译伦理、技术伦理、机器翻译伦理、翻译技术伦理。

      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832)解释,“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朗文英文当代大词典》(2003:533)视“伦理”为判断行为是非对错的道德准则。两个定义有区别,也有共识:前者关注人际关系,后者强调行为的正当与否,两者都视伦理为一种道德规范。但问题是:伦理只关乎人际关系吗?在笔者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人类活动方式复杂程度的不断加剧,伦理已不仅仅只关乎人际相处之“道”,还包括了人与“非人”(如技术、机器、自然等)之间的互动关系。

      翻译伦理是伦理问题在翻译领域的投射。狭义的、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伦理被视为“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对译者提出的道德要求”,主要表现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道德自省和自制能力”(段峰,2008:77)。过去十年语言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和翻译技术的日新月异大大丰富了翻译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我们不妨将新时代的翻译伦理定义为翻译行为主体在翻译活动中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在这里,翻译行为主体主要指从事具体翻译工作的口笔译员,而翻译活动中的主体范围则更大(见下文)。“翻译活动”囊括了笔译、口译、不同形式的变译/本地化翻译、机助人译、人助机译、人机互动、机器/AI翻译等活动,当然也包括与此密切相关的译前准备、译中调整、译后编辑等工作。

      对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的反思早已有之,但对技术伦理问题的广泛关注不过是新千年以后的事。技术伦理指“对人类在技术实践活动中所面临的伦理问题的道德反思”(王前,2011:3),是处理利益相关方相互关系、判断技术相关行为正当与否的道德准则。具体而言,技术伦理主要“指通过对技术行为进行伦理导向,使技术主体(包括技术设计者、技术生产者和销售者、技术消费者)在技术活动过程中,不仅考虑技术的可能性,而且还要考虑其活动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当性。通过对技术行为的伦理调节,协调技术发展与人以及社会之间的紧张的伦理关系”(张永强,姚立根,2014:47)。

      翻译技术伦理处于翻译伦理与技术伦理的交叉领域。依据上述定义,笔者提出:翻译技术伦理是指在翻译技术(相关)活动过程中,翻译技术主体(包括翻译技术的设计研发者、销售推广者、教授传播者、使用应用者等)相关行为是非对错的道德准则。合乎翻译技术伦理的行为是指行为主体不仅要考虑技术的可能性,还要考虑其技术活动的目的手段以及后果的正当性,通过协调技术发展与利益相关者之间,以及它们/他们与社会、自然环境,乃至未来世界之间的伦理关系,以规避因技术的不当发展和使用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