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汉语中有一批代词形式在现代汉语中消失了,如“莫、靡、无、或”等。这批代词从功能上看都具有量化作用,特别是与表达存在量化相关,它们的消失表明汉语的存在量化表达策略发生了改变。本文比较全面地找出了上古汉语中的这类代词,对这类代词的量化表达方式和特点进行了描写和分析,指出了这批代词消失的时间,并分析这类代词的现代汉语对应形式的结构特点,从而揭示出汉语在量化表达方面发生了从综合到分析的变化。 1.上古汉语一批代词的消失 汉语历史上一批否定性或无定性的代词在现代汉语中完全消失了,如“莫、靡、无、或”等。下面我们对这些代词进行分类讨论。 1.1 上古汉语一批否定性代词的消失 古代汉语中的“莫”是一个否定性代词,表达的是全量否定①,义为“没有一个”,相当于英语中的nobody、nothing、none等,既可指人,也可指物。如: (1)终窭且贫,莫知我艰。(《诗经·邶风·北门》)(指人) 此例中“莫”指人,相当于nobody,是泛指的,“莫知我艰”是指“没有人知道我的艰难”。 (2)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战国策·齐策》)(指人) 此例中“莫”相当于none,所指的范围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指的是“朝廷之臣中没有一个人不害怕大王(国君)”。 (3)故禁奸止过,莫若重刑。(《商君书·赏刑》)(指物) 此例中“莫”指物,相当于nothing,是泛指的。“莫若重刑”指“没有什么比得上重刑”。 (4)虫莫知於龙,以其不生得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指物) 此例中“莫”指物,相当于none,否定的范围是前面提到的“虫”,句子的意思是“动物当中没有比龙更聪明的”。 “莫”的代词功能在后代消失了②。 在上古汉语中,用法与“莫”类似的,还有“靡、无、罔、毋、亡”等。《尔雅·释言》中说“靡、罔,无也。”表明三者语义功能相通。而且,这些否定性代词在声母上非常接近。“靡”和“无”属明母,“罔、毋、亡”属微母,在上古都是双唇鼻音。 先看“靡”的用例: (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③。(《诗经·大雅·荡》) (6)子孙绳绳,万民靡不承。(《诗经·大雅·抑》) (7)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史记·孝文本纪》) (5)中“靡”是泛指的,相当于nothing。(6)中“靡”所指的范围是“万民”,相当于none。(7)中“靡”是泛指的,相当于nobody,指人。 “靡”的使用频率比“莫”要低得多,在《诗经》中“莫”出现了50例,而“靡”只出现了3例;在《史记》中,“莫”在前二十列传中就出现了65例,而“靡”一共只出现了15例。“靡”消失得比较彻底,完全没有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下来,而“莫”还作为语素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虽然语义上已发生了变化。 “无”在上古经常用作动词,但也有否定性代词的用法,相当于nobody、nothing、none等,也是既可指人,也可指物。如: (8)大夫闻之,无不耸惧。(《左传·成公十四年》) 此例中“无”是否定性代词,相当于none,所指的范围是“大夫”,“无不耸惧”义为“(大夫中)没有一个人不惊恐”。下例中的“无”也是这样的。 (9)国之材人,无不事也;亲自桓以下,无不恤也。(《左传·文公十六年》) (10)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史记·高祖本纪》) 此例中,“无”相当于nobody,是泛指的。“无如季相”指“没有人的面相比得了刘季(刘邦)的”。 以下两例中的“无”都是指物的。 (1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韩非子·难一》) 此例中“于物无不陷”义为“对于物体而言,没有什么东西刺不穿。”“无”指物,相当于英语的none。 (12)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龙去之,则无以教焉。(《公孙龙子·迹府》) 此例中“无”相当于nothing,“无以教焉”即“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别人”。 “无”作为否定性代词,经常出现在“无以、无不”等结构中。 “无”的否定性代词用法在后代消失了。由于“无”的动词用法使用频率很高,“无”在上古的否定性代词用法不突显,因此没有被太多学者注意到。“无不(VP)”原来是“无”与“不”两个词的跨层组合,意思是指“没有一个(人或东西)不VP”,相当于英语的nobody/nothing/none is(does)not。“无”的代词用法消失后,“无不”在句法上变得无法分析,因而发生了词汇化,《现代汉语词典》已将“无不”作为一个副词收录,解释为“没有一个不,表示没有例外”。“无不”的重新分析正反映了“无”的代词用法的失落。以下现代汉语的例子,在当代人的语感中,“无不”整体上就被看作副词了,类似于“都”: (13)听了他讲的故事,大家无不啧啧赞叹。 “罔”的否定性代词用法使用频率比较低,在上古基本只出现在《尚书》中,是比较古老的一个形式。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