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盐业思想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倪玉平(1975- ),男,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历史学博士。

原文出处:
盐业史研究

内容提要:

包世臣是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包世臣对盐商的评价很低,主张只能在强加监管的条件下加以利用。就盐业缉私而言,包世臣认为不应成为盐政改革的重点。包世臣的盐业改革思路,是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给予盐商一定程度的市场竞争权利,最终目的是提升国家财政收入。包世臣的盐业思想,和同时代的欧洲学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不能被称为“经济自由主义者”。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2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864(2019)03-0111-10

       包世臣(1775-1855),字慎伯,安徽泾县人,是嘉道时期经世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学界关于包世臣的评价颇不相同,有称其为地主阶级代表的,也有称其为“自由派”进步思想家的①。本文即欲以此为题,考察包世臣的盐业思想,借以透析以包世臣为代表的这一批经世思想家是如何解决现实经济问题,以及他们和同时代西方学者观点的异同。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人生经历

       包世臣自幼随教塾师的父亲习经,18岁读《日知录》,始重经世之学;19岁“见调驻防赴台湾官军号哭无人色,乃慨然有志于兵”②;22岁游学芜湖,在中江书院学习,侍御程世淳面试《冰赋》,奇其才;23岁时,安徽大旱,受命作诛旱跋文,称于时;巡抚朱珪闻名招至皖江节署,以贾生相期许;24岁至湖北,为布政使祖之望幕僚,提议招集裁散之兵勇屯田,得到推行;25岁入川,时白莲教起义大兴,为清军统帅明亮选练精兵。此后,包世臣或应召或出游,先后经楚、蜀、江、浙、燕、齐、鲁、豫等地,与诸名公相砥砺。他不耻下问,“得于学者半,得于问者半。虽舟子、舆人、樵夫、渔师、罪隶、退卒、行脚僧道,邂逅之间,必导之使言”③,因为虚心求教,不耻下问,闻见益广。例如,包世臣在袁浦遇到郭大昌,随其“从悉河事,侨扬州,久知盐漕得失”④。时人这样评价包世臣:“生平游历所至,莫不究民生疾苦,告诸当事,于以起弊救伤者。”⑤通过调查研究,包世臣终于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经世派学者。

       包世臣还是当时难得的通才,除了河、漕、盐、兵、农等经世之学,他在诗文、书法方面也颇有建树。他曾自述其学,“于经则《诗》《礼》,于史则《国语》《国策》、马、班、陈、范、《资治通鉴》,于子则孙、吴、荀、韩、吕,于总集则《文选》《古文》《苑》,于汇编则《通典》《册府元龟》”⑥。书法方面,包世臣坚持碑帖结合,他的《艺舟双楫》对清代中后期书法界影响巨大。

       包世臣虽以兵、诗、书等名动公卿,但在仕途上并不得志。嘉庆三年(1798),包世臣参加由朱珪主持的乡试,不料落第。他秉持母训“人贵自立”,自认为“幸得不中”,否则“必遭物议以累朱公”⑦。嘉庆十三年,34岁的包世臣中恩科举人,此后几次应试入都,均未得中进士。此后,他无意于功名,如其母所言:“惟闻军功多冒滥,若藉以进身,谁为辨真假者?若言听计从,能济巨艰,儿一心事之。”⑧朱珪手书十数通相招入都,包世臣因各种原因未能赴约。道光十五年(1835),61岁的包世臣以大挑一等分发江西省,任新喻县县令,但未及一年便因忤逆上司被劾去职,从此退居江宁,闭门著书。包世臣于咸丰五年(1855)去世,终年81岁。

       虽然艰于仕途,包世臣却通过上书、建策施政者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也日益成为地方大员虚心请教的对象。包世臣23岁时即为朱珪谋乡兵之策;32岁为扬州太守言赈灾之法;次年入都拜谒漕运总督戴均元,为其说水利屯田,继而作《策河四略》,言浚淤、筑坝、筹款、积贮等事项;40岁时为两江总督百龄条画荒政五事。晚年,包世臣主张两淮鹾务改革,作《代议改淮鹾条略》二十五条,更多次上书两江总督陶澍,筹议海运等,以纾民困。

       在扬州期间,包世臣“见盐事日否,枭徒常满囹圄,而纲日绌,问之司盐事者,惟言缉私不力而已”。不过,在包世臣看来,盐政的困局在于“官商伙厮司事者各怀利心,又由灶而场,由场而坝,由坝而所,由所而岸,各司一事,莫能兼通,间有流寓之明者,又以志在攘利,所言率抹铩心得,惟取悦商以遂己求”⑨。由此,他更加潜心思考现实问题,探索相关对策。在长期实践调研和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包世臣完整地形成了自己对于经济治理的看法。

       包世臣认为:“河、漕、盐三事,非天下之大政也,又非政之难举者也。而人人以为大,人人以为难,余是以不能已于言也。”包世臣曾对直隶、山东等地的盐业活动提出过非常细致的建议。到道光中期,两淮盐政极为弊坏,两江总督陶澍在淮北推行票盐改革,包世臣更是积极出谋划策,较为圆满地完成了任务。“河、盐二事,仆实能究其深,举而措之,于国于民既大利,而司事者亦沾溉无已。”对于这一点,包世臣也颇为自负:“前此召买海淤、倡行海运二案,皆仆始发其事而卒定其章,然两案仆皆置身局外,名利一无所染”,“今票盐之政,乃当事采仆议一节以筹办淮北者,是其事亦发于仆,发其事自深知其利”⑩。实事求是地说,包世臣虽于仕途并不得志,但通过上书建策施政者,对当时的社会还是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当然,借人手以行事,“诸公亦共信其谋不为身、确凿可行而善之,然率未有能举其事者”(11),他的改革建议并不总是能得到贯彻执行。即如他参与程度最高的两淮盐政改革,陶澍最终实施的方案和包世臣的主张之间,存在着许多不同。包世臣对此也不是没有怨言的。

       在分析包世臣的盐业思想时,还须对相关史料有所鉴别。著名学者邓之诚在分析包世臣时指出,虽然包世臣为学为文的水平均超过魏源,但他也不是没有缺点。尤其是包世臣在文章中喜好夸夸其谈:“慎翁(包世臣)专门兵农、盐漕、刑名、河渠之学,遨游公卿间……文敏(百龄)交好不终,有‘畏之如虎,敬之如神’之言。慎翁自谓顺人情、去太甚者,竟终于不容。虽由道晦俗污,众人皆醉,而有学无术,亦非善于用世者也。观其所为传状碑志,类皆涉入已事,夸张自诩。……虽曰质直,毋乃稍过。……以谨肆失中,不能大显其用。”(12)这也是在征引包世臣著作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