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视阈下毛泽东按劳分配思想变动的再思考

作 者:

作者简介:
尤国珍,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研究所副研究员,博士(北京100101)。

原文出处:
毛泽东思想研究

内容提要:

按劳分配关系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体现着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分配理论基础上,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分配制度进行了探索,尤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按劳分配制度进行了大胆实践。审视新中国成立初期按劳分配制度的变动过程,传统平均主义思想和苏联分配政策的经验是这一制度确立的两个最重要因素,还受到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分配实践的影响。新中国按劳分配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中国历史上特殊条件下的制度变迁,也是当时历史条件下不得不作出的必然选择,带有高度的计划集中性和趋向平均主义的历史缺陷,但总体上是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


期刊代号:A2
分类名称:毛泽东思想
复印期号:2020 年 0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很长一段时期,毛泽东对我国分配方式的探索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当时的分配实践,并对当代分配制度变动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按劳分配制度的变动过程充满曲折,其中,受到中国传统平均主义思想和苏联分配政策的经验影响最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按劳分配制度的确立有其历史合理性,是我国分配历史上的特殊条件下的制度变迁。纵观学术界现有成果,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按劳分配制度研究多数集中在按劳分配的内涵、按劳分配实行的必然性和按劳分配制度实行的历史评价方面,而从现代化层面对按劳分配制度确立原因和现实反思的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我们从马克思社会现代化理论角度探究毛泽东按劳分配制度变动的深层原因及利弊得失,有助于更好地为我国新时代实现分配的公平和正义提供历史借鉴。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分配制度的初步探索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和分配思想,对分配问题进行了探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分配思想。

       马克思社会现代化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是对现代社会各阶段的划分,而他关于现代化社会划分的思想又同他们提出的分配思想紧密相关,可以说,他们的分配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社会现代化阶段理论为依据的。马克思预测未来社会将逐步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总的来说,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经历两个大阶段。第一阶段称为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深刻、辩证地分析了资本主义,指出资本主义一方面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一次巨大的飞跃,但同时,资本主义本身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正如马克思所说:“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成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的工具。”①

       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的收入分配制度,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暂时性的分配关系,把社会分配制度纳入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全过程进行研究,弥补了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分配设想的不足,使得未来社会分配设想成为一种可以实现的经济关系。马克思把现代化第二阶段称为共产主义社会,其中共产主义社会又分为初级、高级两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人类社会将实现一次巨大的飞跃。对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马克思曾有过一段非常经典的描述:“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②马克思特别强调共产主义是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生发出来的,旧的社会分工不复存在,劳动不再是人们谋生的手段。事实上,马克思对未来社会分配活动的预测,就是从按劳分配的方式和按劳分配的实现模式两个方面展开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继承马克思分配理论基础上对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初步探索,反对“绝对平均主义”。土地革命时期,他在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上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酬’的原则和工作的需要,决无所谓绝对的平均。”③抗日战争时期,他指出:“平均主义的薪给制抹杀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差别,也抹杀了勤惰之间的差别,因而降低劳动积极性。”④解放战争时期,他在1948年《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了平均主义的性质:“它的性质是反动的、落后的、倒退的。”⑤当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首要的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对农民土地政策的不断变化是此时期毛泽东分配思想的主要体现。新中国按劳分配制度的确立是对马克思按劳分配思想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后,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对于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不合理的分配制度不能立即废除,但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理论为分配原型,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上努力贯彻执行。

       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按劳分配思想变动受到多种因素影响⑥,但中国传统平均主义思想和苏联的分配实践是最重要的两个内外因素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客观上需要建立新的分配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很快与西方资本主义脱钩,照搬苏联模式,通过中央高度指令性计划经济采取赶超型发展战略,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高度工业化战略,在分配方式上确立了按劳分配制度。新的按劳分配方式的建立,既有其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也有其历史经验和现实借鉴的影响。

       1.中国传统平均主义思想是毛泽东按劳分配思想变动最重要的内部思想根源

       在中国历史上丰富而深厚、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平均主义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论语》中有:“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⑦之后孔子把平均主义思想与后来发展为封建社会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理论体系结合,在古代中国尤其是封建社会治国理政的民本思想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为新中国的创立者,毛泽东的分配思想是与他对社会主义的构想分不开的。毛泽东说过革命就是要使“极端贫苦农民广大阶层梦想平等、自由,摆脱贫困,丰衣足食”⑧。这表明传统的平均主义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毛泽东是站在广大贫苦农民阶层寻求平等的诉求下来阐明革命的目的。毛泽东在分析中国革命在未来可能要经历的阶段时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⑨因此新民主主义是毛泽东所指的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过渡的历史时期,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所实行的分配方式也是在逐步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认为的按劳分配过渡的一个中间过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