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19)07-0068-08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经历新民主主义革命长期战乱的创伤下、在中国经济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苦探索。虽然我们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某些方面出现了偏差和失误,以致某些年的GDP增长率为负值,但是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仍然实现了年均GDP7.98%的高速增长,即便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计划)后22年的年均GDP6.0%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仍然是很高的。①毫无疑问,没有改革开放前30年工业化积累、没有农业发展道路探索、没有剔除苏联模式中一些僵化的成分,无法想象仅靠改革开放释放的活力,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经济建设能够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正如习近平2013年1月5日在新进中央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讲话上所提到,并且在2019年《求是》杂志第7期发表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一文再次强调的,“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正确主张,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1]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全面梳理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贡献,不仅可以有力批驳贬低甚至否定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所取得重大成就的错误思想,而且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毛泽东对中国工业化的理论贡献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进行了深入探索,形成了以“延安经验”为核心的工业化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在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思想。 (一)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高级社会形态,不存在工业化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工业化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他们创立的唯物史观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得出市场化是工业化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其结果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资本主义最终将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意味着社会主义可能出现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国家之中,这些国家要体现出比资本主义更具优越性,就必须发展生产力,而工业化则是必然之路。列宁指出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任务被斯大林所继承。斯大林的工业化理论成为包括苏联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理论和指导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提出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一点继承了列宁的生产资料优先发展的思想;第二,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的条件,即工业化是以建立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保障的;第三,提出了农业应该为工业化发展积累资金,也就是工业化必须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 毛泽东的工业化理论与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大生产运动”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当时毛泽东已经清晰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要解放生产力,扫清工业化道路上的一切障碍。这一点可以从毛泽东在1945年4月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讲话中看出。在这个讲话中,毛泽东明确指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业化任务,他讲道:“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2](p.1080) 新中国成立后,在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中国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时,如何实现工业化的问题就凸显出来。毛泽东在对中国生产力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后,选择了斯大林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毫无疑问,这是一条快速发展工业化的成本最低、风险最小的道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苏联已经成功进行了工业化试验,不仅减少了试错成本,而且还可以得到苏联的大力援助。1953年8月,毛泽东在修改中央财经会议结论时,对过渡时期总路线作了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pp.301-302) 毛泽东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思想在“一五”计划时期得到了充分体现。在“一五”计划时期,中国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了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128.6%,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56.5%,重工业的比重由26.4%提高到48.4%。②中国工业化大厦在“一五”计划时期崛起,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如果没有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很难想象中国能建立起全世界工业门类、品种最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毛泽东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思想为中国缔造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神话创造了条件,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二)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思想 尽管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中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过度强调重工业优先发展,这一时期一方面出现了忽视农业发展,致使农业生产无法跟上工业生产步伐的现象,另一方面出现了全局性的冒进现象,致使国家财政非常紧张,同时也出现了城镇化赶不上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城镇化严重落后于工业化的现象。上述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重视,他在1956年4月发表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在这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光辉的文献中,毛泽东提出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协调发展的思想。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4](p.24)对于如何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毛泽东提出:“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4](p.24)这是在实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并已初步建立了工业化基础上的战略调整,包含着毛泽东立足中国经济实际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