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涵建构与模式创新

作 者:

作者简介:
傅才武,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申念衢,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生(湖北 武汉 430072)。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我国文化日益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和民生发展。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案例,分析文化旅游行业从“文旅体用二分”转向“文旅体用一致”的新阶段发展,超越以往文化与旅游“体用二分”的传统认知,建立基于“文旅体用一致”基础上新的解释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和旅游管理体制和政策模式的实践经验,揭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同时探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有效政策途径,探讨下一阶段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政策突破口。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20 年 01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402(2019)08-0028-12

      促进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一直是国家文化政策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文旅融合趋势不断加强。2018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的设立从组织和管理上为进一步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立了制度保障。

      当前学界对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研究主要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价值阐发层面上进行阐发。如,戴斌提出对旅游资源的传统理解虽然有文化视角,但仍有其局限性,新时期更需要借助市场观念和产业思维来推进发展;①刘丹萍、保继刚研究了“符号性消费”行为对旅游地的社会建构意义;②朴志娜、吴必虎等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提出游客不断更新及变化的地理想象会不断影响游客的重游行为,多次旅游经验还会持续丰富他们对目的地的地理想象;③魏小安认为旅游革命基于交通革命、技术革命与消费革命,④应在体验经济背景下研究旅游情景规划与项目体验设计。⑤

      在动因、机制、模式、路径等问题上,学者们主要从产业融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田里等将旅游产业融合定义为旅游产业内不同行业或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导致旅游产业进一步升级或催生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的动态过程,由此构建出旅游产业融合研究框架(TAE研究框架);⑥江金波以广东佛山陶瓷工业旅游为例,阐明各动力在融合系统建构中的作用方式、途径和功能,阐述推动旅游产业融合整体动力系统及其驱动机制;⑦侯兵等从物质维度、时间维度和区域维度三重视角,通过资源利用、整合路径和评价指标三个方面构建关于文化旅游空间形态的分析框架;⑧他还针对传统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的不足,提出构建“战略——文化——组织”的三维协同体系,以形成文化旅游区域协同发展路径。⑨

      在融合效果的研究上,学者们主要采取定量分析进行测评。王琪延等采用RAS法编制2010年北京市投入产出表,通过分析产业关联性揭示北京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现状;⑩侯兵等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利用熵技术确定各指标权重,借鉴耦合度模型构建融合发展模型,对16个城市2010-2014年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两者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测度分析;(11)郭鹏等借助ArcGIS10.0工具,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欧亚非三大洲65个国家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经济带的合作模式;(12)曲景慧从产业综合实力、经营收入、人才机构角度选择20个产业融合评价指标,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中国7大区域(31个省级行政区划)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时空变动轨迹进行分析;(13)翁钢民等以全国31个省市区2005-2013年旅游与文化产业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14)

      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成为普遍共识的环境下,新形势下如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既是文化旅游学界必须回答的理论课题,也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和根本途径。(15)尽管学界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研究上成果迭出,但对文旅融合的各种路径和融合形态的研究成果较多,对文旅融合的内在逻辑和政策路径研究成果仍然不多见,尤其是对新时代“文旅体用一致”的新特点及其对管理体制和政策的影响等问题讨论不多。本文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中心,结合2015年原文化部、财政部实施的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的经验案例,深入探讨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模式和新特征,旨在讨论文化旅游管理的创新思路问题。

      一、文化旅游从“体用二分”转向“体用一致”

      长期以来,中国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上的主流观点是“以文化为魂、以旅游为用”,或“以文化为内涵、以旅游为渠道”。在人们的观念中,文化是形而上的,是事业性质的;旅游是形而下的,是产业属性的。如原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就提出:“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16)

      相对于“文化为魂、旅游为用”的传统观念,新时期文化和旅游领域逐渐从“体用二分”过渡到“体即用”“用即体”的“体用一致”的新阶段。这种变化的背景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人们的文化需求层次从而逐步提高。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低层次需求上,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主要以满足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为主,这一阶段的旅游活动也主要以调整身心和恢复体力等功能性目标为主,个体的文化体验和旅游体验可能相交叉但不重合,因此,这一阶段个体的文化活动与旅游活动可以“两分”。但一旦进入需求的高层次阶段,旅游者个人的旅游体验即与文化体验融为一体,文化活动与旅游活动相重合,二者变得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和旅游活动“互为体用”。2018年12月10日,文化和旅游部部长雒树刚出席“2018旅游集团发展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他引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旅融合的指示:“旅游集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于一体,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旅游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互相促进。”(17)在这一背景下,整个旅游行业的认识也在发生变化,有学者提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不是简单相加,而是有机融合,不是简单的物理叠加,而应是有机的化学反应。”(18)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