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1987年以来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成就、经验与挑战

作 者:

作者简介:
王英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原文出处:
台海研究

内容提要:

自1987年至今,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大致经历了两岸政治对立松动与被授权社会团体互动开启(1987-1993)、政治对抗升级与政党互动开启(1994-2008)、政治对立缓和与有限政治合作(2008—2016)、政治对抗重新升级与官方互动中断(2016.5—)四个时期。30余年来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有:实现两岸公权力部门之间的有限合作;实现国共两党互动的常态化、机制化;实现两岸两会商谈机制化;建立国台办与台湾方面陆委会联系沟通机制;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同时,30余年的两岸政治关系发展也积累了许多经验,主要包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政治基础;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基本进路;坚持搁置争议、求同存异的基本策略;坚持在发展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的实力原则;坚持“政治问题政治解决”的根本路径;坚持多管齐下、综合应对的“反独”方略;坚持两岸协商是解决台湾“国际参与”的必要条件。未来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绝非一帆风顺,也会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有:两岸敌对状态是影响两岸政治互动发展的根本原因;两岸政治分歧是制约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国民党弱化一个中国立场增加了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民主拒统”成为影响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新隐患;“台独”是两岸政治关系出现倒退的“不定时引信”;美国是阻碍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最重要外部因素。不过,困难是暂时的,“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


期刊代号:D424
分类名称:台、港、澳研究
复印期号:2020 年 03 期

字号:

       回顾两岸关系发展历史不难发现,自1987年以来,两岸政治互动既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许多值得汲取的教训。在当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1.2讲话”精神之际,我们总结过去、分析现在,展望未来,并充分预判未来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有效遏制“台独”,积极推进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把国家统一大业推上一个新台阶,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1987年以来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历程回顾

       回顾和梳理两岸政治关系发展的脉络,首先要界定和厘清两岸政治关系的意涵。两岸政治关系是两岸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体系,是与两岸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相对称的关系,是两岸关系中最重要、最核心、最敏感的部分。从现实情况看,两岸政治行为主体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两岸政治行为主体仅指两岸公权力机构,而广义上的两岸政治行为主体除了两岸公权力机构外,还包括被授权社会团体、政党等。因此两岸政治关系就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仅指两岸公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而广义的除了包括两岸公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之外,还包括被授权社会团体之间、政党之间的关系。本章所使用的两岸政治关系是指广义的两岸政治关系,这是因为:被授权社会团体(譬如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虽然名义上不是公权力机构,但从它们商谈的议题及发挥的作用来看,均是两岸公权力机构所要商谈和解决的问题,在事实上也发挥着两岸公权力机构的功能,无非是在两岸政治分歧一时无法突破的情势下,让它们来代行两岸公权力机构的某些权能而已。况且,这些机构均被两岸官方纳入了各自公权力机构序列。另外,政党是现代政治的重要参与主体,政党政治是现代政治的主要内容,故两岸政党之间的关系,也被归入两岸政治关系的范畴。从现实内容来看,两岸政治关系主要涉及两岸之间的政治对抗(譬如统“独”对抗)、政治协商与谈判、政治合作,以及政治互动的原则和基础(譬如一个中国原则)等客观存在着的政治关系。

       自1987年11月至今,两岸政治关系发展已历经30余年,其间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7-1993年),两岸政治对立松动与被授权社会团体互动开启时期。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老兵赴陆探亲,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为两岸社会交流打开了大门。为适应两岸关系发展的新形势,大陆方面成立了专门从事对台工作的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海岸两岸关系协会等机构;与此同时,台湾方面也成立了专门从事对大陆工作的“行政院大陆委员会”、海峡交流基金会等机构。随即,双方开始就两岸互动中衍生出来的若干事务性问题展开磋商。1992年,两岸两会在香港会谈时,双方就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亦即“九二共识”)。1993年,两岸两会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于新加坡举行首次会谈(史称“汪辜会谈”),这是自1949年以来两岸首次举行的带有官方背景的会谈,在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两岸关系积极向前发展的同时,破坏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台独”活动开始登场。譬如,李登辉当局逐渐背离一个中国原则,并推行“台独”路线。这一阶段两岸政治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双方关系总体缓和,但台湾当局开始通过虚化“一中”来凸显“中华民国的主体性”。此阶段两岸之间虽有分歧和对抗,但没有发展到公开摊牌的地步。这一时期,大陆涉台工作的重点:一是要缓和两岸日趋紧张的政治局势、继续推动交流互动与政治商谈,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活动的蔓延。

       第二阶段(1994-2008年),两岸政治对抗升级与政党互动开启时期。随着李登辉地位的日益巩固,他在“台独”道路上越走越远。1994年,台湾当局颁布“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提出了“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说辞,其实质是借“一中”之名,搞“两国”之实。1995年,李登辉访美使两岸关系骤然陷入僵局。1999年7月李登辉的“两国论”将两岸关系逼近军事冲突的边缘。2002年8月陈水扁抛出“一边一国论”,公开挑战一中原则,此后又推动“公投制宪”、“台湾正名”等“去中国化”的政策和行动。2004年陈水扁连任后,两岸对抗进一步加剧。为应对复杂严峻的台海形势,大陆于2005年3月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给日益嚣张的“台独”活动划出红线。在此背景下,2005年4月,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团访问大陆,实现了国共两党之间自1945年以来的第一次“握手”。随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和新党主席郁慕明先后率团访问大陆,红蓝之间进一步走向和解。陈水扁在第二任期即将届满时之际,其不遗余力地推动“公投入宪”和“入联公投”,还终止了“国统会”运作和“国统纲领”适用,使持续紧张的台海局势不断升级。这一时期两岸政治关系的基本特点是,两岸政治对抗持续升温,曾一度滑向了军事冲突的边缘。大陆方面在该时期的工作重点是既反“独”又促统,但主要是反“独”。

       第三阶段(2008-2016年),两岸政治对立缓和与有限政治合作时期。2008年5月,国民党重新执政后,马英九当局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为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携手开辟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国共两党以党际互动为沟通平台,不断积累互信、凝聚共识;两会在各自公权力机构的授权下,展开全面协商谈判进程,先后签订了一系列协议;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的负责人在这期间建立起制度化的沟通机制,并于2015年11月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面。这一阶段是60多年以来两岸政治关系发展最好的时期。该阶段两岸政治关系的基本特点是:总体上两岸关系趋于缓和,政治对抗程度明显降低,交流合作不断扩大,但两岸内战延续状态的性质并未改变,政治协商的大门仍未开启。大陆方面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在“九二共识”基础上通过不断拓展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为将来两岸政治关系的突破创造条件和奠定基础。

       第四阶段(2016年5月至今),两岸政治对抗重新升级与官方互动中断时期。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后,因拒不接受“九二共识”,致使两岸政治关系陷入僵局和对抗。两岸两会协商机制、国台办与台湾大陆事务主管部门沟通机制先后被迫中止运作。受两岸政治关系影响,大陆游客赴台数量在下降,两岸民众对两岸政治关系的前景普遍表示担忧。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两岸政治关系相较于马英九执政时期,已出现了明显的整体性倒退。民共两党之间没有共同政治基础,缺乏政治互信,短期内看不到有改善的可能。这一阶段两岸政治关系的总体特点是:柔性“台独”步步紧逼,政治对抗不断升级,台海形势日趋紧张。大陆方面在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坚决反对“台独”,不给“台独”留下任何空间,一方面尽最大努力维护台海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做好一切应对“台独”突发事件的准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