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数据技术引发了审计模式变革(秦荣生,2014;郑伟等,2016;Appelbaum等,2017),该背景下审计理论、管理、技术与安全方面均需要创新(章轲等,2018)。学者们曾从宏观上提出大数据审计平台构建的一般思路(刘国城和王会金,2017;牛艳芳等,2018);从微观上研究大数据审计技术方法的应用路径(陈骏和时现,2018;陈伟和居江宁,2018),探索大数据技术在部分业务中的具体应用(湖北省审计学会课题组,2018;刘梦溪,2018)。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领域,虽实践中已经开始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潘旺明等,2018),但大数据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结合的理论研究依然匮乏,仅有零星研究初步探讨相应的审计模式与审计方法(商思争,2018),缺乏对机器学习、可视化技术等主流大数据技术应用的深入探讨。本研究从理论视角探析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大数据审计模式的要素,并从多角度入手构建“平台与技术一体化”审计模式,探索以大数据技术为主的前沿信息技术的审计应用思路。 一、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大数据审计模式的内涵与结构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大数据审计模式是指,基于审计数据的大数据特征,依托大数据与其他技术条件,从大量实践经验中抽象凝练出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式。根据审计模式的内涵,它是结构化的,组成要素包含审计目标、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标准、审计数据、审计流程与审计方法。其中审计目标决定了审计对象与审计内容,审计标准为审计活动提供依据,它们共同构成“方向性要素群”,具有导引审计根本方向的功能。审计流程规定了审计活动的顺序,审计方法是保证审计流程顺利运行而采用的技术工具的集合,它们共同形成“支持性要素群”,支撑审计模式的实施架构。审计数据为审计活动奠定了承载审计对象和内容的资料和线索基础,属于“基础性要素”。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同样具备上述结构,但其三类要素存在显著的大数据特征,且这些特征在要素间遵循以下影响传导轨迹:首先,审计数据(基础性要素)具有大数据“5V”特征(如表1所示);其次,对这类审计数据进行高效高质的分析管理需求直接驱动审计方法(支持性要素)引入大数据技术,而技术变革又进一步推动审计流程(另一支持性要素)突破以往局限于现场查账、对图、核表的工作程序;最后,审计模式基础性和支持性要素的大数据化促使审计标准(方向性要素)加人大数据相关的新内容。 一般化的审计模式要素结构为审计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基本蓝图,而“审计数据—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标准”的大数据特征影响传导轨迹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大数据审计模式的构建路径提供了重要思路。
二、“平台与技术一体化”审计模式的构建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大数据审计模式发展的最初形态是“技术与数据分散化”模式(Technology and Data Separated Mode,以下简称TDS模式),它在运行中存在两大缺陷:一方面,跨部门跨环节数据的传输与存储缺乏标准化信息通道,多源异构数据难以集成融合,必然形成诸多“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不利于提升审计数据质量和关联分析的效果。另一方面,大数据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技术分散于审计各环节,各技术的关联以及多部门人力、信息资源的联动缺乏统一运作平台,影响了技术利用与部门联动的效率效果。鉴于此,大数据环境下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应从TDS模式升级为“平台与技术一体化”模式(Platform and Technology Integrated Mode,以下简称PTI模式)。PTI模式是一种典型的“1+N”模式,通过大数据平台这个“1”,带动包括多源多样海量数据、多元技术方法和横纵多部门这三个层面的“N”。 审计模式的构建是各类要素的有效设计与组合的过程。由于审计目标、对象和内容在《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规定(试行)》中已有基本规定,因此本文重点关注和讨论审计标准、审计方法、审计流程以及审计数据要素的问题。按照“审计数据—审计方法—审计流程—审计标准”的思路,PTI模式的构建包括以下方面: (一)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数据整合、技术集成与部门协同 为克服TDS模式在审计数据和审计方法层面的弊端,需要搭建大数据平台,其架构设计以审计数据的管理应用需求为出发点,图1是结合地方审计机关实践经验搭建的平台架构。
1.平台应用层的四大系统 (1)审计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是数据进行审计应用的前端系统,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展示、数据交换和数据安全维护模块。其中,数据展示模块提供数据库目录和数据细节内容的查询;数据交换模块用于实现审计机关内部不同层级间以及与外部其他部门的数据交换;数据安全管理模块则对该系统的操作进行记录和控制,包括用户权限管理、日志记录、系统维护工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