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提高政府绩效审计有效性的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
李之媛,冯均科,张新鹏,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中国内部审计

内容提要:

02


期刊代号:V3
分类名称:审计文摘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绩效审计是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发挥审计监督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府绩效审计即审计机关以低审计资源投入为基础,对政府组成部门所进行的经济活动是否高效、是否实现预期成果所进行的“3E”审计,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和效果(Effectiveness)。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作为新兴技术手段引发了新一轮的技术狂潮。它能够以非常经济的手段、更高效率地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以获取价值。在审计监督全覆盖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着审计内容增加,审计对象趋于复杂,审计信息处理繁琐,审计工作开展受限的困境,而大数据技术所具有的强大信息处理的特点,为提高政府绩效审计的有效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审计监督全覆盖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面临的挑战

      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审计监督全覆盖背景下,国家对于政府绩效审计的支持也逐渐增强,开展绩效审计工作势在必行。虽然政府绩效审计的政策支持力度增强,但是在审计监督全覆盖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范围扩大,审计数据信息增加,从而给政府绩效审计带来了挑战。

      (一)政府开展绩效审计存在资源约束

      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政府绩效审计“应审尽审、凡审必严”,即对所有应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因此,绩效审计需要加大审计力度,提高审计频次,以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审计在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然而,在目前政府绩效审计工作开展中,由于审计力量不足、审计经费不足等资源性约束,审计机关一般选择一些重大项目、重点项目进行审计,对于一些一般项目只进行简单的财政收支审计,无法实现对所有被审计项目的全覆盖。以扶贫审计资金状况为例,2016年,政府审计机关抽查了17个省40个县,这40个县只审计了2013年至2015年50.13亿元(共计109.98亿元)的财政扶贫资金。此外,政府绩效审计操作一般较为复杂,被审计项目运行周期较长,项目种类繁多,需要投入大量的审计资源,因此,考虑到审计成本问题,政府绩效审计还不能满足全覆盖的要求,如何突破资源约束成为政府绩效审计需要解决的问题。

      审计监督全覆盖提出,要覆盖所有审计对象,加大审计频次,建立全方位的审计监督体系。在这样的要求下,审计任务繁重,工作量加大,政府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需要多学科知识体系为基础,以保证审计质量。目前,我国政府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财经类专业科班出身,对于财会类知识比较精通,但对于其他方面知识缺乏充分认识,无法对一些财政金融外的其他审计对象有深入了解,从而也就无法对范围广泛的其他被审计项目的绩效做出合理的审查及评估。除了审计队伍知识结构方面存在不足,被审计项目也在不断增加,然而审计人员数量却没有同比例增长。以B市为例,该市审计局共105人,然而一线审计人员不到40人,专业人员人均承担3个以上的审计项目,还不包括一些上级抽调的审计任务。我国政府开展的绩效审计工作主要由政府审计机关人员承担,公务员的数量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大幅度增加,这样的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因此,在审计监督全覆盖背景下,政府开展绩效审计工作面临着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和数量不足的困境。

      (二)绩效审计数据标准体系与评估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审计监督全覆盖要求下,政府绩效审计应全面审视被审计项目,深入排查问题和漏洞,不留监督死角和盲区。然而,政府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离不开基础数据的支撑,政府绩效审计需要财务数据、非财务数据等一些相关资料,面对庞大繁杂的审计数据,现有的审计信息化建设还不足以支撑对如此巨大的数据量的分析工作,审计人员往往根据以往的经验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判断,难免存在主观性,审计质量无法得以保证,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此外,根据2017年中国审计年鉴统计数据,2016年我国审计查出主要问题金额约为14万亿元,而审计促进整改有关问题资金只有13,000亿元,只占不到10%,这说明实现审计监督全覆盖,仅靠中央审计机关的力量还不够,还需要地方审计机关协同合作,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但由于地方审计机关在采集信息的过程中建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数据标准体系,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各地的数据可能无法兼容,要进行统一的数据分析就难以实现,且进行数据方法重建的成本较高。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成熟的数据采集体系,也给绩效审计工作出了难题,从根本上制约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广度。即使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与信息,但中央与地方审计机关未建立数据传输平台,不能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信息资源不能集中与整合,关键的审计线索可能无法被挖掘,影响了审计监督全覆盖的深度。

      政府开展绩效审计工作的前提在于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相对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的构建,有助于降低审计风险,提高政府审计报告的客观性。然而,我国的政府绩效审计研究开始时间较晚,在评价指标的构建方面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在绩效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只集中于对审计对象的事后评价。而在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背景下,要求审计单位对审计对象实现全过程的审计。如扶贫项目审计,审计指标多数为一些事后控制指标,如贫困率的多少、扶贫项目实施后基础设施的改善等。因此,政府绩效审计需要完善评估体系,以达到审计监督全覆盖的要求。

      二、大数据对提高政府绩效审计有效性的可行性分析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掀起了新一轮的审计变革狂潮。大数据本身具有信息储量庞大、信息多样等特点,使其可以借助计算机、互联网等对大量时空数据进行储存、整理、分析,深入挖掘内在联系。而审计监督全覆盖核心在于提高审计覆盖面,即要求政府审计监督对所有应审计单位、应审计项目实现全部审计,在此背景下,大数据所具有的这些特征对于政府绩效审计有效性的提高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