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共中央组建中央审计委员会,作为党中央决策议事的协调机构。之后,习总书记在委员会会议上进行首次讲话,增强了广大审计干部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荣誉感,掀起青年干部开展审计理论研究的热潮,更热情的投身于国家的审计事业。当然,为了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多数高等院校对审计专业的招生规模也逐渐增加,招生科目逐渐细化,甚至一些综合类知名大学也开始开设审计课程,实现了从无到有的跨越,力图为国家输出更多有能力的审计人才。然而,仅提出审计教育创新理论的研究是不够的,只有在确定审计教育质量衡量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质量数据的收集、评估、分析和监控,从实际出发,发现各高等院校审计教育质量存在的问题,把发现的问题融入新时代的特定背景中,并结合理论进行分析,那么理论创新才具有一定的意义,才会显得“接地气”。因此,尽管审计学术界和实务界纷纷为响应党组织号召做出相应的努力,但是在高等教育审计如何与实务诉求契合的问题上缺乏应有探讨,而此种缺失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尚未形成合理可实行的审计教育质量评价框架,对各院校审计教育质量效果进行度量,因而无法具有针对性的发现审计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基于新时代下新技术和新理念对审计教育改革的影响,首先深入分析审计教育质量评价问题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必要性;其次基于院校影响因素理论,从审计教育质量的输入性、过程性、结果性质量维度,构建审计教育质量的基本评价框架和新时代下的评价框架;最后,对审计教育质量评价框架的应用提出相应建议和展望。 二、新时代下构建审计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框架的必要性分析 (一)新时代信息化和网络化增加了审计教育投入的异质性20世纪下半叶掀起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信息技术逐渐替代机器大工业而成为生产方式的主导。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逐渐渗透到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使得传统的会计技术方法发生深刻的变化,对会计信息的输入、加工、处理、传递和使用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会计职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随之增加,这种职业标准的变化必然也会使部分高等院校对会计教育的硬件设备投入增加。审计教育与会计教育具有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在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背景下,审计工作在人工流程简化、效率提升方面必然也会发生变化。新技术兴起之时,吴春梅等(2018)提出可以利用大数据解决信息系统审计问题,研发一套具有数据收集、数据集成和提取、数据存储、数据审计分析、结果展示和用户访问功能的,适用于信息系统审计的审计大数据工具;在人工智能方面,可以将语音识别、文本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应用于审计技术当中,以此利用人工智能代替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工作效率;也有学者提出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和互联网+”创新安全审计模式,解决信息审计的弊端(刘国城,杨丽丽,2018)。在这种信息化的大背景下,高等院校的审计教育也逐渐迎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增加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据统计,目前有40多所院校开设了信息系统审计课程,搭建了审计高等教育和审计实务工作之间的桥梁,为新时代审计人才的输出做出了贡献。在新时代下,在各院校纷纷建立信息系统的同时,对审计专业教师能力和数量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大,使得全国审计高等教育资源投入的异质性增加,即无审计课程投入、仅有单一课本教学的审计投入和包括信息系统的审计课程投入共存的局面表现得更为显著,进一步使审计教育人才输出的异质性增加。那么,如果建立一个审计教育输入质量的评价框架,将能有效度量不同院校的审计投入情况,针对审计教育软硬件投入做出估计,更容易了解新技术对审计教育影响的趋势,把握审计教育改革的方向。 (二)新时代国际商科教育环境复杂化对审计教育带来重要影响伴随新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各种学科逐渐与国际接轨,审计教育也不例外。以往学者多以AACSB提出的商科认证标准说明中国审计教育与国外的差距,或利用对比研究描述中国审计教育存在的问题。曾晓红等(2006)提出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普遍采用实地考察的教学方式,并且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小组实习和多形式的社会实习,模拟实习和异地学习也是广泛采用的教学方式。之后,曾晓虹(2011)进一步指出国际审计教育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高等商科教育的国际认证标准出新,IAEP教育项目以及加拿大CBE教育模式的变化对我国对审计教育变革、质量改善具有较大启发作用。 在国际环境发生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多数院校审计课程设计、师生交流方式和考核方式逐渐发生改变,部分学校审计课程逐渐采取案例教学,尤其是专业类的财经院校,在课程设置方面,积极开展审计信息化课程;在师生互动方面,随堂检测与小组讨论也逐渐成为审计课程教学的常态;在课程考核方面,学生日常课堂表现,如课堂平时沟通、演讲能力也逐渐纳入学生考核的标准,逐渐摆脱改善以往纯应试的考核方式。甚至一些院校的学者提出,在交叉学科研究盛行的当今社会,可以从交叉学科角度进行审计学科研究,培育专门师资,并细化审计专业的课程设计,如审计行为学、审计经济学、审计社会学等(蔡春等,2011)。 另一方面,国内外舞弊案件的频繁发生对我国审计职业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职业道德要求审计师保证应有的职业怀疑和专业胜任能力。屈小兰和张继勋(2012)综述了职业怀疑相关文献,深入阐述了审计职业怀疑与审计人员个体特征以及审计职业怀疑行为的关系,并指出了未来研究发展的方向;张川等(2015)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检验了国家审计人员控制机制的有效性,从机制完善的角度对如何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提出建议;李宗彦(2014)提出审计伦理教育可以通过“独立式”和“嵌入式”相结合的审计伦理教育模式提高。故而,积极开设单独的审计职业道德课程并选择合理有针对性的职业道德课程的教学模式也是促进当今审计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式。 以上国际环境的变化均可能对我国目前和未来审计课程的设计、审计课堂的教学产生重要影响。而在缺乏统一标准的审计教育体系下,面对当今国际环境的变化,我们很难把控审计教育质量的高低变化和地区差异。因此,在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探讨各个地区不同院校的审计教育质量问题,并建立一个可以衡量不同院校审计教学过程的评价框架,去有效地将定性问题向定量研究过渡,更加有说服力的提出相应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