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展开教育学研究的意义、难点与方法论省思

作 者:

作者简介:
刘峻杉,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教育学原理,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原文出处:
中国教育科学

内容提要:

当下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形势需要教育学研究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证保障,而中国本土教育学理论的建构也有赖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源泉。当前阶段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学研究,可以从明确问题域、建立有效的研究对接方式、对教学实践展开多样化探索等方面寻求突破,尤其要强化方法论层面的文化自觉。对传统文化展开教育学研究的未来可能会因为研究的传导效应而呈现出多阶段和多轮次逐渐深化的图景,这有助于思考和看清当下的重点任务和努力方向。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20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6024(2019)05-0123-12

       在过去二十多年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了越来越深刻的认同,探索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成为这个时代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使命。这种文化现象能带来多大程度上的社会影响和改变,能持续多久,是否能具有中国意义上的“文艺复兴”般的功能,现在还无法准确评估。但是这种文化现象涉及中国社会的程度之深,声势之大,已经成为这个时代不容忽视的文化背景之一。①从涉及的人员来看,既有官方的积极倡导,也有民间学者和传统文化爱好者的热切践行,还有专业学术研究者的砥砺前行。于是,在这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潮中,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和学术话语共同融合成了一曲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旋律的恢宏篇章。其中,学术研究如何发挥自身所应有的作用,学术话语如何与其他两种话语形成正向积极的互动,包括吸收有益的资源和营养,形成严谨、中和的文化诠释、知识生产、政策建议等,是学术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②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有两个层面与教育学研究密切相关:一个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入研究阐发,例如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重要特质、时代需求等的宏观把握与精细阐释;另一个是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融入、教材融入,以及开展相关的教师培训等等。这两个层面中,有的内容对于教育学来说是老课题,需要深化和拓展,有的内容则是新课题,需要加速展开研究和探索。无论是哪一种,都需要教育学研究者对一些相关的基础性问题有所重视和凝聚共识,以便形成更好的研究合力。

       当前对传统文化教育进行论述分析的文章和著作多来自民间机构或自由学者,专业教育学研究者的成果还相对较少,这与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形成了一定的反差。这一方面可能反映了教育学界的理性和严谨,另一方面可能也说明了中国教育学研究介入其中的路径还不是很畅通。随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先后发布,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和教育学研究也受到了全社会更大的期待,教育学研究介入的脚步也必然会有所加快。

       本文尝试阐释对传统文化展开教育学研究的意义,分析研究难点,提出当前阶段的展开路径,并展望研究前景。希望抛砖引玉,得到相关研究者的关注和指正。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开教育学研究的意义

       对传统文化展开教育学研究,反映了文化复兴的社会形势与中国教育学研究的成熟挺立之间的双向需求,这两者也构成了某种“鸡生蛋”和“蛋生鸡”的循环互生关系。

       (一)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形势需要教育学研究保障基础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阐发需要理论基础

       传统文化的教育阐发,既包括作为教育目标的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的诠释分析和评介,也包括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制度的渊源与流变③、与社会背景的互动过程和机制、所得与所失等问题的哲学与历史分析,还包括对中国传统教育方法和技艺手段的原理与传承条件的探究与揭示。这些内容都是当代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前提性内容,教育研究对这些内容探索的深刻程度和精准程度,会决定当今时代的传统文化教育究竟能从传统的宝库中寻求到什么,其结果是“新瓶装旧酒”,还是“老树开新花”。

       对传统文化的教育阐发具有两项核心任务:一项核心任务是“本真诠释”,即尽量原汁原味地、贴近本色地诠释传统经典或思想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尽量避免研究者头脑中已有知识概念或前置理论的影响,最大程度上逼近和探求传统经典或思想的本义⑤;另一项核心任务是“话语连接”,即将来自传统经典思想的概念或理论诠释与当代的学术思想和生活经验建立广泛的连接,在比较中展示其差异和特色,为其实际地融入当今时代的教育实践做好充分的引介工作⑥。

       传统文化的教育阐发有点像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物种和基因的探寻,往往其自身古老而又被新发现的物种反而蕴含着价值巨大的基因样态,有助于丰富物种资源库和基因资源库,为修复不良的基因突变提供可能性。但是,这个过程是超越常识的,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文化学养才能展开。传统文化的教育阐发也需要深刻的洞察、切身的体验及缜密的理论构建,才能避免“找不到什么有用的”或“误食毒蘑菇”的误区与危险。

       2.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需要实证研究

       当前已经涌现了大量的民间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同时学校教育方面也在迅速地吸纳传统文化教育的元素和方法,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探索实验。这种局面的可喜之处在于:展现了来自教育一线的文化热情和自主性教育探索的生机与活力,极其有可能取得曲径通幽的意外收获;而可忧之处在于:很多实践往往是在缺乏缜密论证的情况下,依靠某种文化信念或文化直觉展开。一些样态的教育模式没有经过有效而充分的实证检验,就以一种单一肯定的形式推广开来,缺乏必要的批判反思的机制,也缺乏有效的动态监测机制,一旦教育过程中有偏差⑦,弊端累积反映到学生成长的结果上,则可能影响深远,这将严重有悖于传统文化教育的初衷。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非常需要扎实严谨的实证研究加入这个领域中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