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78X(2019)05-0064-11 一、乡(都)里正—村主首、社长制 论者一般认为,元代的社乃是以自然村落为基础组织的、兼具民众自治与赋役征发、治安管理双重职能的乡村社会基层组织,它首先推行于北方地区,灭亡南宋之后,又推行到南方地区,乃成为全国普遍施行的地方基层制度。因此,论者往往以“社制”概括元代的乡里制度,认为立社乃是元代乡里制度的重要或根本性特点。 这里有一个核心问题需要讨论,即社长与乡里正、村社主首之间的关系。杨讷先生曾经指出:社制颁行之后,元政府仍旧保留了承自金代的里正、主首制度,认为元制将金代里正的“劝课农桑”一责划分出来,成为社的中心任务。“在社制的实行过程中,由于社长设于村社,里正则设于乡都,里正与社长的关系实际上便成为上下级的关系。”①可是,社长既然置于村社,其“劝课农桑”的职责就不当分自乡里正;而乡里正与村社主首职司催征赋役,且为职役,其与具乡村自治功能的社长分属于不同的系统,至少在制度规定上,无所谓“上下级的关系”。 关于社长的职守,《劝农立社事理》列举了诸多条款,然究其实,却只有劝课农桑、宣德教化与组织乡民互助三端。关于劝课农桑的规定最为详尽。如社长须教谕民户勤事农耕,毋误农时,甚至要在“地头道边,各立牌撅,书写某社长某人地段,仰社长时时往来点觑,奖谨诫惰”;社长应主持、督促兴修、维护水利工程,开垦荒地,栽种桑榆,等等。其涉及宣德教化者有三款:一是“本社[内]若有勤务农桑、增置家产、孝友之人”,社长当保申官司,予以优恤;二是“若有不务本业、游手好闲、不遵父母兄长教令、凶徒恶党之人”,社长须予“丁宁教训”,若不改正,则由社长记下姓名,“候提点官到日,对社众审问”;三是“每社设立学校一所,择通晓经书者为学师,于农隙时分各令子弟入学。”其涉及组织互助者有两款:一是“本社内遇有病患凶丧之家、不能种莳者,仰令社众各备粮饭器具,并力耕种锄治收刈”;二是“每社立义仓,社长主之。……社长明置文历,如欲聚集收顿,或各家顿放,听从民便。社长与社户从长商议,如法收贮”。②而根据《元典章》卷五三《刑部》卷一五所引《至元新格》,“诸论诉婚姻、家财、田宅、债负,若不系违法重事,并听社长以理谕解,免使妨废农务,烦紊官司”。③则社长亦得调解普通民事纠纷。凡此数端,实际上都属于乡村民众的生产生活范畴,虽然是官府征发赋役的基础,但却并不直接涉及赋役征发。④ 实际上,社长并无征科之责。《劝农立社事理》第一款即明确规定社长只管督劝农耕,“官司并不得将社长差占,别管余事”。而《元典章》卷二三《户部》卷九《农桑》“立社”引《至元新格》,谓:“诸社长本为劝农而设,近年以来多以差科干扰,大失元立社长之意。今后凡催差办集,自有里正、主首,其社长使专劝课。凡农事未喻者教之,人力不勤者督之,必使农尽其功,地尽其利。官司有不遵守、妨废劝农者,从肃政廉访司究治。”⑤明令地方官府不得以差科“干扰”社长劝农,如有违反,肃政廉访司可予究治。 至元七年(1270年)四月,在颁行农桑之制后月余,御史台转呈河北河南道按察司的申状。称: 诸处州县各管村分,以远就近,并为壹乡,或为壹保,设立乡头、里正、保头、节级以下,更有所设乡司人员,催趁差发,投下本县文字一切勾当,据各户合着差发,计构本县官吏减免分数,或虽立户名,科着丝料、包银、税粮,却令所管村分人户代纳,每年秋、夏,两次于人户处取敛年常物斛,或别作名称,托散聚敛。如此侵扰,以其久在县衙,与官吏上下惯通,易为作弊。 都省会议的结果,要求“各路严切禁治,司县、乡司、里正人等,须管不致似前冒滥多设,作弊扰民违错”。⑥司县,指诸路、府、州所属的司录司与县;乡司,当即申状所说的“乡头”,他们在县衙里掌管赋税籍帐,当即五代宋以后的乡书手。保头,当即保长,大致相当于金代的村社主首和宋代的大保长。申状所述河南河北诸路府州县的乡里控制体系,即由乡司(乡书手)、里正、村社保长(主首)等构成。 按乡分置乡司(乡书手),在县衙办事,盖沿用宋金制度而来。《元典章》卷一七《户部》卷三《逃亡》录至元十年(1273年)中书省吏礼部文称: 如在逃军民抛下田桑园圃水陆事产,省部符文,令诸色户计依乡原例出纳租课射佃。此等事产,各处亲民官吏、乡司、里正、主首并在官一切人等,不无射佃,虽云出备租课,中间情弊多端,以致在逃军民畏避官司权势,不能还业。⑦ 所谓“依乡原例出纳租课”,亦即以“乡”为单位补足逃亡军民应纳租课。《元典章》卷二一《户部》卷七《杂例》录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魏奉国咨云:“近体知得各处州县司吏、乡司人等,递年以来,每遇节朔,科敛追节钱物不少,无由而行,以征粮为名,各分都保,给引催征”,故福建行省“行下各路,禁约司县官吏人等,今后毋得假此名色,差人下乡,如中间委有合欠米数,厘勒司县承催,乡司验数填纳,并不许妄说,就人户名下乱行勾征骗扰。”⑧“乡司”得以征粮为名,向各都保发放税引催征;乡司并负责“验数催征”,正是晚唐五代以来乡书手的职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