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重构历史中潜含的历史虚无主义:主流计量史学的逻辑缺陷及其批判

作 者:

作者简介:
朱富强,河南大学中国经济学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副教授(广州510275)。

原文出处:
学术研究

内容提要:

计量分析是对一些具有因果逻辑机理的理论进行检验的手段,但如果缺乏广博知识以及相应理论的指导,所谓计量经济分析只能是对资料的计算和统计。相应地,将计量分析用于历史的研究,也只能是对文献资料的整理,其解释力和预测力都存在问题。事实上,对历史的研究首先必须要站得高,要能够通览全局,而不能仅仅着眼于微观的实证分析,特别是不能局限于片面性的数据。否则,我们就会陷入“盲人摸象”的历史虚无主义误区,最多看到表象,甚至是局部的表象。当前着眼于局部和表象的计量史学研究往往无法深入到事物的本质,无法洞悉历史的演化趋势,进而也就难以真正推动认知深化和理论进步。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6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2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9)07-0071-10

      当前,经济史在经济学科中处于边缘地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经济史研究传统似乎出现了危机。经济史体现了经济学与历史学的交叉,相应地,经济史的研究者往往是学历史出身,或者是学经济学出身。但问题在于,迄今为止这两者还处于割裂状态。就学历史出身的研究者而言,他们往往缺乏足够的经济理论乃至其他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无法将历史研究和经济理论研究结合起来,难以通过历史研究将经济理论与具体的社会背景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很难得到经济学界的认同。就学经济学出身的研究者而言,他们受现代主流经济学以及计量史学的影响,往往倾向于采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就局部问题进行量化分析,这导致了因缺乏大局观而无法上升至理论层面,或者因变量的简化而曲解了历史,从而也难以得到传统历史学者的认同。

      总体上,当前的经济史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考证训诂,一是计量实证。两者的共同特征就是,将经济史研究退化为一种资料的整理和收集,由此基于局部数据对历史实践进行重新解释,往往缺乏整体性的理论高度。尤其是,受到现代主流经济学常规范式的影响,计量史学日益盛行,它倾向于套用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解释或重构历史,或者用历史数据的计量分析为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提供佐证和支持。这种研究失去了以历史反思和发展现代经济理论的能力,甚至还会导向完全曲解真实历史进程的历史虚无主义。其实,历史研究有两大基本任务:一是认识历史,由此需要对过去发生的事情做深入而周全的描述和再现;二是服务现实,由此需要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和提炼,促进认知提升和理论进步。本文尝试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通过对计量史学中一些重要研究成果的解析,审视计量分析在深化历史认知中的局限;二是考察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对计量分析历史的影响,审视计量史学对经济理论发展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一、计量史学的发展及问题

      计量史学萌芽于20世纪30年代,受当时经济大萧条的影响,经济理论的中心问题从对短期平衡的研究转移到了对长期经济发展和周期理论的研究。显然,重视长期经济增长的趋势和动力,就不可避免地需要将重点放在历史因素上。这样,经济学的定量研究便为经济史提供了新的研究线索,从而使得历史学和经济学之间已长期存在的密切关系得到了加强。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康拉德、迈耶、戴维斯·休斯和麦克杜格尔的著作为标志,出现了一种采用与传统经济史学不同研究方法的新经济史学。新经济史学对经济科学的两个杰出贡献是:(1)用量化的方式将历史学和经济学结合起来;(2)重新构造或新构造了经济数据库。显然,这两方面使人们可以对早期的结论提出质询并且进行重新认定。新经济史学的特点就在于:运用现代经济理论(尤其是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以及现代经济方法(尤其是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透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史,分析其成败原因,进而提炼出一个对经济变迁进行理解分析的基本框架。

      一般来说,新经济史学有两大主要分支:一是运用现代计量方法分析并重构历史的计量史学,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福格尔就属于这一派别;二是运用现代经济理论重新阐释和认识历史的新史观学,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另一得主诺思则是这一派别的代表人物。这两大流派的共同之处在于,经济史研究不仅仅是收集、考订、分析史料和叙述史实,更重要的是解释史实,说明其中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与传统史学相比,新经济史学的研究呈现两大新特征:(1)在方法论上,新经济史学保持了新古典主义有关稀缺性的假设,运用由此产生的竞争和微观经济理论的分析工具。特别是使用了假设演绎模式,而这种模式充分利用了计量经济学精心设计的技术,目的在于用数学方法建立起各种变量因素在特定的环境下相互发生作用和影响的方式。(2)在材料上,新经济史学重新构造了经济学数据库,对历史的分析包含了更多的“经济性”原则,从而使经济学更具有科学性。例如,计量史学的创立者福格尔就把新经济史学“侧重于亮度及其对亮度和理论之间的紧张关系的认识”抽取出来作为它的基本特征,以数学代替文字形式,从而使之更为精确。

      正是计量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史学科跨入了“科学”的行业。赖建诚写道:“经济史(就)不再是抄抄写写,说个半真半假的故事,而是有命题、有观点、有概念、有分析、有对比、有精确计算的‘科学’分析;因而有了基本的尊严,可以和其他经济学科平起平坐了。”①同时,正是基于现代方法的引入和数据材料的发掘,新经济史学对一些已被定性的重大历史事件给出了新的解释和评价,乃至提出了一些令人叹为观止的新结论。如福格尔对奴隶制和铁路的研究、诺思对产业革命和圈地运动性质的重新界定等。于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就被快速引入到经济史乃至整个历史的分析之中,人们也大肆为新经济史的新发现而欢呼。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必须保持一颗冷静的心:计量史学得出的结论更为客观和严谨吗?或者说,现代方法的研究比传统方法的研究更为合理可信吗?计量分析本质上是一个中性的工具,关键在于谁使用它以及如何使用它。

      显然,流行的计量史学大多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思维下展开的,从而必然先天地带有新古典经济学的“有色眼镜”,进而导致相应结论也必然会嵌入新古典经济学的意识形态之中。②诺思写道:“计量史学之前的经济史实际上是围绕着制度来建立的,并且,它经由了那些最有成就的史学家之手,试图提供给我们一副连贯的制度变迁途径。也就是说,那是一个演化的故事。但是,由于它是建立在那些缺乏整体结构的零散的理论与统计数据的基础之上的,故而无法形成一般性的结论,或者无法跳出对个案的特定特征的分析。计量史学的贡献则在于能将系统的理论体系——新古典理论——运用到史学研究中,并且运用复杂而精巧的计量方法来说明并检验历史模型”,“但新古典理论所关注的只是一时试点上的资源配置问题。这对于那些将解释随时间推移的变迁作为中心任务的历史学家来说,是有严重的局限性的。”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