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视角下展销会的兴起与演进(1978~1984年)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兴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430079)。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1978~1984年,国内商品流通体制进行了初步改革,由单一经济形式、经营方式、流通渠道和多流通环节,逐渐向坚持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转变。随之,工业部门自销产品成为一条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地方展销会开始出现。1979年全国轻工业新产品展销会举办,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举办全国性展销会。之后,社队企业、农垦系统也举办了全国性展销会。同时,商业部门改变了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统购包销的购销形式,通过展销会这一形式,初步构建了跨业界和跨地区的流通网络。展销会的兴起,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减少了流通环节,密切了生产部门与市场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商品流通体制的改革。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4 期

字号:

      改革开放初期,商品流通体制改革被赋予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作用。尤其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正确贯彻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1]后,市场调节在商品流通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初步受到重视。在此过程中,展销会作为工商业产品销售的一种重要方式得以兴起。从主办方看,展销会有商业部门主办的,有工业部门主办的,也有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联合举办的;从规模来看,有全国性的,有地方性的,也有企业组织的小型展销会。然而,目前学术界已有探讨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研究成果①,对展销会并未予以应有的关注,多是简要描述展销会的概况,或从理论上论及展销会的作用②。鉴于此,本文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考察展销会兴起历程,进而对展销会与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的互动关系做一些梳理与补充。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地方展销会的缘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启动,其中,备受瞩目的是国营企业改革。国营企业改革始于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也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早在1978年10月,宁江机床厂等6家国营工业企业曾进行试点。1979年,全国试点企业发展到4200家。[2]此次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即通过授予企业部分销售权,在完成国家计划收购任务后,多余产品则可自主销售。

      自销是一条有效的商品流通渠道,能让生产部门接触市场和广大消费者,有利于直接听取顾客意见和要求,进而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改进品种和提高质量。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工业部门自销范围逐渐减少。1978年以前,工业消费品基本上由商业部门统购包销,工业部门自销产品很少。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77年和1978年工业自销商品的零售额都是70多亿元,只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左右。从1978年下半年起,商业部门改进工业消费品购销形式,工业部门扩大企业自主权,逐步由单一的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3]

      为此,工业部门和生产企业加强了销售力量,并疏通渠道、搞活流通,大力开拓工业自销业务,工业自销机构、人员不断扩大。由表可知,1979年全国县以上工业自销机构只有2832个,人员不到2万人,到1982年,全国县以上工业自销机构发展到22052个,人员达18万多人。全国工业自销商品零售额1982年已近217亿元,比1979年增加1倍。例如,1980年北京市第一轻工业局、第二轻工业局、机械工业局等单位,经市财办、市经委联合批准开设自销门市部和展销门市部180个,1981年又增加158个。此后,北京市又多次简化批准手续,取消由市政府统一批准的规定,工业自销发展更加迅速。工业自销商品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也逐渐上升,1981年较两年前增长了近1倍,达到7.5%。[4]

      表显示,经过4年实践,工业自销得到快速发展,这说明放宽工业自销权限是符合经济发展趋势的举措。

      1981年10月12日,轻工业部召开全国二轻产品自销工作经验交流会。与会人员认为,由于商品购销形式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包销改为订购、选购,因此,对商业、物资部门不收购的产品,必须搞好自销。二轻产品主要是日用消费品,品种多、变化快、适应性强、涉及面广、人人必需、日日必用。这些特点决定了有相当一部分产品不适于大流转的流通形式,而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形式符合小商品的流通规律。[5]

      

      综上,工业自销诸多形式的出现离不开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在计划经济时期,流通领域存在高度集中与封闭分割的特征,商品实行计划分配和计划价格。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各地区各部门间的生产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商品生产和交换的规模、发展程度参差不齐。1981年5月,《全国商业厅局长座谈会汇报提纲》提出,1981年的商品流通体制改革,应坚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的原则,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6]国家对于工业产品采取了减少工业品计划管理品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采用多种购销方式(即统购统销、计划收购、订购、选购)。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革,初步搞活了流通体制。

      工业部门除了利用展销门市部、企业自销人员外,还采用了展销会这一形式。从一家一店、一类商品展销发展到一条街、一个行业、一个地区展销,展销成为商品流通的一种有效方法。1979年之前的展销会基本由地方举办,规模和成交额不大。从日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云南省轻工业局1969年便举办了全省轻纺产品展销会,其中展销纺织品101种、轻工产品140种以及食品工业产品53种。[7]江苏省南通市“三八”染织厂在1973年“五一”劳动节期间,举办了产品展销会,根据广大工农群众的意见,设计了十几个色彩鲜艳、美观大方的新品种被单布,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8]浙江省纺织工业尼龙产品展销会于1977年国庆节期间在北京东风市场举办,海宁内衣针织厂生产的绣花尼龙衫裤得到了一致好评。[9]《北京日报》1979年1月1日、《南方日报》1979年2月23日分别首次登载了展销会的报道,不过内容比较简短。不仅如此,《人民日报》也于1979年4月21日首次刊载了《杭州市举办展销会处理积压物资把大批“死物”变成了“活物”,受到有关部门欢迎》的报道,这说明展销会已经受到了媒体的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