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对国共两党援助比较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张龙杰,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专业2018级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深圳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援助在时间、方式和总量上都有非常大的差异。1937年8月21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成为苏联向国共两党展开援助的起点,1943年共产国际解散后,苏联对国共两党的援助完全断绝。这一时期,苏联对国民政府的三笔大宗信用贷款是军事性的、有偿的,而对中共的“暗中接济”则是无偿的,被主要用于改善财政状况。苏联的差别化援助政策有鲜明的抗日导向和实用主义倾向,是苏联“唯实力论”选择下的结果。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575(2019)04-0100-11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战事由华北扩大到全国,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面对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国共两党捐弃前嫌,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以誓死保卫家国的决心抗击侵略,但贫弱的农业国与工业强国之间实力对比的悬殊决定了抗战的艰难性和长期性。中国以极大的代价最终赢得了胜利,取得抗战的苦难辉煌,在这场战争中援华的所有力量都是异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其中,苏联是全面抗战时期最早向中国伸出援手的国家,对于中国抗战的进程影响至深,而在其对华援助中较国民党与共产党采用了区别性的援助政策。

       一、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对国共两党援助起止时间比较

       苏联援华最早可以追溯到大革命时期,援助内容包括提供贷款、武器装备、人力资源支持等等。日本开启全面侵华战争之后,因其在东北亚地区的进一步扩张,致使苏联远东地区战略空间收缩,日苏边境摩擦加剧,基于地缘政治、国际主义道义等多重考虑,苏联在《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政治基础上开始加强对华援助。

       尽管苏联对国民党和中共的援助都属于对华援助,但实际上自国共第二次合作,红军主力部队划归国民革命军军事序列以来,中共的作战消耗一直不能很好得到国民党的军需补给。中共多次要求国民党“发给平等待遇之补充器物”①,然而,蒋介石并不愿意把援助分配给中共。中共实际从苏联“对华援助”获取的援助极为有限,国民党是苏联“对华援助”的主体。换言之,苏联为支持中国抗战通过中苏外交渠道进行的对华援助是面向国民党的援助,而苏联对中共的援助则是通过秘密方式、在国民党之外进行的。二者在援助的起止时间、方式、总量上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一)全面抗战时期苏联援助国民党的起止时间

       1.《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开启了苏联援助的大门。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对中国、对国民党的援助从政治层面上而言首先是从《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开始的。1937年8月21日,中国国民政府代表王宠惠与苏联政府代表鲍格莫洛夫在南京正式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

       《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实际上打开了苏联对华援助的大门,尽管在卢沟桥事变之后,蒋介石一再向苏联提出援助的请求,甚至寄望苏联对日出兵,但苏联并未立即有实际行动。因为从根本上讲,“国际主义道义”并不能完全驱动苏联对华进行大规模援助,“国家利益”才是苏联向中国提供援助的根本。1936年11月25日,德、日两国在柏林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打起反苏反共的旗号,日本在反苏的同时大肆在东亚进行扩张。德国在欧洲势不可挡的铁蹄已令苏联焦灼不已,日本在东北亚一系列的动作更令其如芒在背。苏联面临的地缘困境还不止于来自德、日两国的挑战,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统一中国后,也曾采取坚定的反苏反共政策,1929年7月中苏两国断交,并上升到武装冲突,“九一八事变”之后中苏两国出于共同战略利益的考虑,两国外交关系最终得以恢复。苏联抓住蒋介石在全面抗战后求援的机会,推进《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稳固中苏关系,同时通过援助中国,防止蒋介石倒向日本,避免陷入德意日主导的反苏包围圈。是故苏联驻华代表鲍格莫洛夫在与陈果夫就援助问题谈判时,把《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摆在首要位置,“苏联政府认为这个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要商讨其他更进一步的协定,那就更加必要立即就互不侵犯条约开始谈判。”②鲍格莫洛夫为促成条约的签订,特别对蒋介石解释这一做法,“中国政府应该了解我们的处境,我们如果没有以互不侵犯条约的形式作为起码的保证,使中国不用我们的武器来打我们,那我们是不能向中国提供武器的。”③

       1937年~1941年中苏事实上的抗日联盟是以《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为基础的,④条约签订后,苏联因外交上讳于日本,所有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都是通过秘密渠道进行,尽管苏联在援华事项上谨小慎微,生恐刺激日本,但全面抗战时期苏联在1941年前对战时中国的援助是积极的、伟大的,如参与争取苏联援助的蒋介石特使孙科所言:“外援方面,自1937年七七以后,直至1941年6月苏德战争前,整整四年间,我们作战所需的物资,大部分依赖苏联的援助。苏联同时更在革命精神和人类道义上寄予我们无限的同情和鼓舞。”⑤

       2.苏联对国民党军火物资、信用贷款、军事人员援助的时间范围。苏联对国民党的援助主要包括军火物资、信用贷款以及军事人员的支持,而军火物资则是通过信用贷款支付,《中苏互不侵犯条约》之后,军火物资的实际援助先于信用贷款签订的时间。

       1937年8月14日,尚在《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之前,蒋介石便令其密使张冲向苏联驻华全权代表鲍格莫洛夫提交了一份军火供应合同草案,草案列出中方请求苏联提供的军火物资,包括350架飞机、200辆坦克、236门大炮,其中,300架飞机、全部坦克与136门大炮应在合同签字后一个月内提供。⑥这是目前笔者所掌握材料中,全面抗战爆发后苏联对国民党最早的一笔援助。

       193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莫斯科签订,苏联突破轴心国反苏包围,其欧洲区域的威胁短时间内得到缓解,这一胜利促使苏联下决心通过对日外交谈判消除远东安全问题,为创造对日缔约的政治氛围,苏联对华援助政策受到影响,对华援助陷入低潮。“自二十八年七月以后,苏联图与德、日妥协,对我军火援助,遂故意迟滞运送,至三十年三月,乃完全断绝。”⑦1941年4月13日,《苏日中立条约》在东京签订,该约签订后,苏联实际上取消了对华援助。⑧苏联通知中国,1941年3月10日前中国申请的货物,苏联将继续供货,但其后申请的货物一律不再供货。⑨

       根据俄罗斯学者研究成果,苏联于1937年12月初向中国派出首批航空支援人员,1938年年中派出首批军事顾问和军事技术专家。⑩苏联援华军事人员并未在《苏日中立条约》后立即离开中国,在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顾问和志愿人员仍然在中国支援作战。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派史迪威为蒋介石的参谋长,并增加了对华军援力度,苏联政府从1942年2月决定召回其驻华顾问。(1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