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70年发展新观察

作 者:
金碚 

作者简介:
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 工业经济研究所,北京 100732;郑州大学 商学院,河南郑州 450001 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郑州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区域经济。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战线

内容提要:

观察和研究中国经济70年的发展道路和中国工业化的历史和现实,不可拘泥于现有的经济学范式承诺框架,必须要有新的范式思维。在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角色存在、重要地位和极具穿透性的作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按照党—政—微的范式构架深入观察和透彻研究,不难发现,中国经济发展曲折前行的70年历史中,存在一以贯之的逻辑线索和内在根据。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由人类发展的两个“奇迹”推动,一是西方国家二三百年来的工业化,二是中国的工业化。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微观—宏观经济学范式能刻画的世界,而是具有显著的域观特征和域际关系的世界。人类发展经由西方工业化、中国工业化和“一带一路”推动的全球腹地工业化,将使“人类故事”演绎得极为精彩纷繁。


期刊代号:F7
分类名称:经济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9)06-0001-11

       中国70年来的经济发展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有国外学者研究了人类经济发展的漫长过程后感慨:“这是世界史上最成功的发展故事。”①从世界范围看,200-300年前的西方工业革命和工业化,也曾经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今天创造的第二个发展奇迹,得益于和受启示于第一个奇迹,希望以其为榜样,承认其为“师傅”,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并非是对西方工业化第一个奇迹的简单模仿和复制,而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过程。因而,中国经济发展70年的历史,并非西方工业化的同样理论可以充分解释的。有学者总结,关于中国经济史的研究主要有两种范式或学派:历史学范式和经济学范式。“历史学派的研究重心和优势是收集、整理和熟练运用史料,体现研究问题的‘中国化’。经济学派的研究重点和优势是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经济理论,强调研究问题的‘西方化’。”②如果以更贴近“中国化”的思维和与“西方化”对比的方式,认识和解释中国工业化和经济发展70年的进程,我们将看到一幅怎样的图景呢?如果基于传统经济学范式难以解释,或其描述的图景与实现差异巨大,那么,应以怎样的理论来刻画中国经济发展70年的历史逻辑呢?

       一、解释中国经济须有新的范式思维

       绝大多数国家的经济现代化都起始于工业化。从世界范围看,与工业化前相比,现代经济增长了1500%以上。工业化和现代经济增长被称为人类发展历史中“史诗般的、非常规的大事件”。所以,“现代经济的大飞跃不可能仅靠捕捉可计算的常规预期利润来推动”③。可以说,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是人类发展漫长历史中的一个“奇迹”。由于经济现代化首先表现为显著快于人类发展长期过程的经济增长,于是,经济学家们力图以各种理论来解释现代经济增长的原因即分析经济增长特别是高速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的,由此,提出了“节俭论”“储蓄推动论”“贪欲正当论”“资本积累论”“地理优势论”“产权激励论”“掠夺论”“大推进论”等各种关于经济增长和工业化动因的理论。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观念的力量(例如宗教革命、文艺复兴运动等)改变了世界,或者制度变革促进了工业化和经济现代化。当然,对于信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人,会进一步提问,“观念为什么会改变(革命)?”“制度变革是怎样发生的?”按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观点,生产力进步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为什么近现代在生产力发生非常规性进步的一些西方国家会出现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现象?

       关于现代经济增长的几个具有哲学意义的争论是现代经济增长以及制度形成和变革是理性主导的吗?是因为人类追求经济合理性,才导致了现代经济增长吗?如果突出理性的力量,是谁的理性产生了根本性作用?对此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认识。

       一种认识认为,个人有一定的理性,大多数人都会努力做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但人类的个体即使都具有理性,也根本没有处理整个社会经济中大量分散的经济信息的能力,无数个人只能靠自发的交换行为来(不自觉地)决定资源配置,每个人的“贡献”和取得的“分配”额之所以匹配,是因为相信“市场竞争”机制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作用。这一认识的根源实际上是不相信集体理性的存在,更不相信社会可以有一个“计划中心”体现或代表集体理性,有效地实行“计划经济”,所以,关于社会经济的资源配置决策归根到底只能在一定的规则秩序下由个人的自由选择来决定,经济学术语说就是由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著名经济学家哈耶克说:“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承认无知乃是智慧之源,此言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具有深刻意义。要认识社会,首先必须意识到我们对许多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东西必然是一无所知的。”“文明是人行动的产物,或者更恰当一些说,是数百代人行动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文明就是人们设计的产物,甚至也不意味着人们清楚文明发挥功能或继续存在的基础。”④也就是说,哈耶克相信个人是有理性的,但社会却不可能有代表集体理性的“计划中心”,也无法“设计”出“文明”。不过,他不认为个人理性就是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的工具理性(马克斯·韦伯语),而认为人并没有与生活的其他目的毫无关系的“纯粹的经济目的”。哈耶克说:“除开守财奴的病态案例以外,就不存在纯粹的经济目的。有理性的人都不会以经济目的作为他们活动的最终目标。严格说来,并没有什么‘经济动机’,而只有作为我们追求其他目标的条件的经济因素。在日常用语中被误导性称为‘经济动机’的东西,只不过意味着人们对一般性机会的希求,就是其希冀取得可以达到不能一一列举的各种目的的能力。”⑤换句话说,“经济动机”并不是人的最终动机,而只是达成最终目的或本真价值动机的手段(工具)。

       另一种认识不仅相信集体利益和集体理性的存在,而且相信人类具有理性能力,可以(至少在相当程度上)自觉地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和方向,并作出体现集体理性的集中决策,避免社会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导致的矛盾和恶果。这就是社会主义观念以及主张政府可以发挥经济调控作用(以至实行经济计划)的认识论基础和逻辑根由。当然,即使是最极端的自由主义者,也不否认政府的作用,不过,他们认为政府总是会犯错的,因此,虽然不可避免地需要有政府维护竞争秩序,但必须把政府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