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北宋、西夏和交趾的联动关系

作 者:
刘喆 

作者简介:
刘喆(1990- ),男,汉族,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 海淀 100089

原文出处:
西夏学

内容提要:

北宋、西夏和交趾均位于汉唐故境,在历史上具有密切的联系。本文是以整体、联动的视角对三者之间关系的考察。文章认为三政权并存的局面正式形成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以澶渊之盟为分界,三者的联动关系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时夏、交二政权均较为弱小,在与宋的交往中实际上深受宋辽关系的影响,宋、夏、交三政权的联动关系还比较模糊;第二阶段时夏、交二政权均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在与宋的交往中清晰地体现了三者的联动关系。在宋、夏、交三政权的联动关系中,三者的地位是不同的。北宋处于最核心的位置,西夏次之,交趾又次之。这是由三者的地理位置和国家实力决定的。


期刊代号:K23
分类名称:宋辽金元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宋夏关系问题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青睐。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学界已有不少。杜建录《论西夏与周边民族关系及其特点》论述了西夏在不同时期与宋、辽、金、蒙古及唃厮啰等政权之间的关系,认为西夏对外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周旋于其间以求生存和发展。①陈炳应《辽夏关系及其相互政策》系统梳理了10至12世纪辽与西夏之间的关系,他将之归纳为三个阶段并认为和平友好是辽夏关系的主流。②岩崎力《西凉潘罗支政权始末考》对潘罗支政权的建立、结构及其与宋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介绍。③杜文玉师《论唐末五代的夏州政权》介绍了唐末五代夏州政权与中原王朝的关系。他认为在唐末五代的近八十年时间里,除长兴四年的一次战争外,夏州与中原基本保持了相互往来的和平关系,在政治上并未对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和损害。④李华瑞《宋夏关系史》详细论述了宋夏之间的和战关系;宋代各朝的对夏政策;宋夏与辽的三角关系;宋夏对吐蕃、党项诸族的争夺;宋夏之间的战争、贸易等相关情况。⑤杨浣《辽夏关系史》的第九章讨论了宋人的辽夏观及其北疆方略的变迁。⑥概而言之,以往的研究多围绕宋夏关系本身或宋夏周边的政权如辽、金、唃厮啰等展开,对西北以外的地区则不甚措意。实际上,在多个政权并存的情况下,一如宋夏与辽、宋夏与唃厮啰,宋夏之间的关系必然会受到宋与其他政权关系的影响,形成一种联动效应。这种联动效应不仅体现在西北地区,也体现在与宋接壤的南部地区——交趾。有关宋与交趾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学界此前也有一些。粟冠昌、魏火贤《宋王朝与交趾关系叙论》分三个阶段详细介绍了两宋三百多年我国与交趾的关系往来。⑦陈欣、张其凡《南汉与安南交往考》论述了五代宋初交州地区与南汉及中原政权之间的交际过程及特点。⑧这些研究同样并未把宋与交趾的关系放入一个整体、联动的视角中来看待。本文试图突破以往研究的地域界限,以整体、联动的视角对宋、西夏、交趾的关系进行考察,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北宋与西夏、交趾之间的历史联系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北宋建立之初,南有诸国环伺,北有大辽盘踞,对外形势十分严峻。面对着唐末五代以来的乱局,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确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统一方略。太祖朝先后平定湖南、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钱俶献地。至此,南方诸国均被平定。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太宗又兴兵灭掉割据河东的北汉政权。此时,除北方的大辽外,北宋周围仅余夏州、交州两个割据政权。⑨夏州、交州二政权的实力较之十国而言并不占优,其在宋初的统一战争中得以存续的原因首先在于太祖朝制定的政策。太祖不勤远略,对西部的经营实施了“以当地酋豪为众所服者,以其州邑就封之,并许之世袭的政策”。⑩而对于开宝六年(973年)“遣使贡方物,上表内附”的交趾,太祖“制以权交州节度使丁琏以检校太师充静海军节度使、安南都护。”(11)同样是以其州邑封之而已。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夏、交二州得以偏安,与北宋也维持了较为稳定的关系。至太宗朝,形势陡变。太宗在“斧声烛影”中即位,为树立权威,他对建功立业情有独钟。太平兴国年间的开拓,并未在灭北汉之后止息,而是延续到了夏、交二州的身上。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太宗派侯仁宝、孙全兴率兵攻打交州黎桓。六年(981年),宋军讨交州不利,不得已承认了黎桓的统治地位,并于淳化四年(993年)册封其为交趾郡王。(12)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夏州李继捧献银、夏、绥、宥等地,其弟李继迁叛。历经多年征战,李继迁始终活跃于西北,并于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攻克西北重镇灵州。关于李继捧献地,学界研究颇多。(13)笔者认为应从太平兴国年间的整体格局出发来认知该事件,即从太平兴国三年到七年,宋廷的对外政策实际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延续性。李继捧献地,是对这种政策的揣测、释读和迎合。李继迁在西北地区由弱渐强,当然离不开其自身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也与宋廷决策的失误及辽的支持有关。但从本质上来说,继迁崛起的原因在于随着政治中心的东移,北宋的中央集权已经难以对西北诸州形成有效的控御。换句话说,太宗太平兴国年间的用兵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夏州和交州二政权所在的地区已经成为北宋中央集权在西部和南部的边界。

      夏、交二地区与北宋具有十分密切的历史联系,盖因二地与幽云地区一样,均属于汉唐之故境,为北宋冀取之地也。宋人从不掩饰对这几个地区的渴求。元丰八年(1085年),司马光在对哲宗的一次进言中说:“及神宗继统,材雄气英,以幽、蓟、云、朔沦于契丹,灵武、河西专于拓跋,交趾、日南制于李氏,不得悉张置官吏,收籍赋役,比于汉、唐之境,犹有未全,深用为耻,遂慨然有征伐、开拓之志。”(14)神宗熙宁开边得熙河六州之地,是北宋对外战争中一次巨大的胜利,但并未损及西夏根本。另一方面,自太平兴国年间讨交州而不得,北宋实际上就已经彻底丧失了这块土地。据《长编》载: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十一月己卯,知桂州陆诜奏交趾使所议事,上因问:“交趾于何年割据?”辅臣对曰:“自唐至德中改安南都护府,梁贞明中土豪曲承美专有此地。”韩琦曰:“向自黎桓叛命,太宗遣将讨伐不服,后遣使招诱,始效顺。山路险僻,多潦雾瘴毒之气,虽得其地,恐不能守,当怀柔之尔。”(15)又据《长编》: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曾)布曰:“陛下圣明远虑,此天下之福。……兼臣在熙宁中,见朝廷欲灭交趾,尝与主将郭逵言:‘交人虽海隅尺寸之地,然有国百年,兴衰存亡,必亦自有天数,岂人力所能必?’既而果无功。”上深然之。(16)可见在宋人的心中,自太宗讨黎桓不利之后,交州便是独立之地了。

      总之,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兴兵讨交州黎桓不利,收银、夏诸州而奈何继迁不得,其中央集权的威仪大致被限制在西讫银夏、南抵交州的范围之内。北宋初年的扩张于此时有了相对明确的边界。宋、夏、交三政权并存的局面也于此时正式形成。(17)自此之后直至北宋灭亡,宋、夏、交三政权并存的局面始终存在,北宋、西夏和交趾的联动关系也一直得以维系,这为下文的论述提供了可能。

      二、宋夏关系中的交趾因素

      北宋、西夏和交趾之间的联动关系本应分为三个部分,即宋夏关系中的交趾因素;宋交关系中的西夏因素及夏交关系中的北宋因素。但因西夏与交趾并不直接接壤,二者之间的联系不可能似辽夏关系那样得以清晰呈现,故本文仅从前两个角度出发展开论述。首先来看宋夏关系中的交趾因素。

      宋夏关系中的交趾因素,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一是因交趾宾服,南疆无事,北宋可毫无顾忌地用力于西疆。二是因交趾犯境,南疆不稳,北宋不得不在西疆与西夏进行妥协。

      就第一种情况而言,因和平稳定是交趾与北宋之间交往的主流,故宋夏之间的许多外交关系实际上都与交趾宾服有关。如北宋对李继迁的征讨,某种程度上就得益于交趾的宾服和南疆的稳定。太宗太平兴国年间讨交州不利后,不得不承认了黎桓的统治地位。黎桓投桃报李,对宋廷贡赋不绝。史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