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的测度与展望

作 者:

作者简介:
宋瑞,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中冶大厦,电子邮箱:prettysunny@126.com 100028;冯珺,通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28号中冶大厦,电子邮箱:fengjunhr@126.com。北京 100028

原文出处:
财经智库

内容提要:

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角度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加以测度与展望,既是市场实践和政策制定的重要关切,又是本领域研究的薄弱所在。本文使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不同口径下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部门产出进行了测度。结果显示,2012年,文化和旅游窄口径融合所形成的产出规模为1492.99亿元,宽口径融合所形成的产出规模为7673.71亿元;2015年,文化和旅游窄口径融合所形成的产出规模为2050.57亿元,宽口径融合所形成的产出规模为12884.69亿元。展望未来,现代服务业是文化和旅游直接融合的重点领域,“三新”经济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渗透作用愈加突出,在融合过程中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外延界定更为明确。建议逐步建立统一的统计与核算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


期刊代号:G01
分类名称:文化创意产业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JEL分类号 Z32,R21

      一、问题提出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提出,将原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的职责整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作为国务院组成部门。此举旨在统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资源开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客观评价二者融合发展的现状,如何有效推动二者进一步融合,成为重要的研究议题和政策命题。

      (一)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研究与关注

      随着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诸多讨论不绝于耳。各方对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已达成普遍共识并有充分论证,对融合的内在机理、多元路径和具体方式也有部分涉及。至于未来推进方向,研究者大体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就公共部门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导向而言,建议梳理文化和旅游各自原有政策中重复甚至抵触的部分,消除制度障碍并做出更加合理的制度安排(吴璇欧和高晓峰,2014;周春波,2018);二是就公共服务体系的整合与支撑而言,建议厘清和盘活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资源基础,通过有机整合提高公共服务效能,提升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钱兆悦,2018);三是就具体产品的形态演进与供给方式而言,认为应捕捉产品形态的变化和相应的市场认可程度,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创新创意主体活力,实现文化和旅游融合在产品层面和消费市场的最终落地(金媛媛等,2016;戴斌,2018);四是就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储备而言,建议研判文化和旅游融合对于人力资本提出的潜在要求(张建宏,2015),评估劳动力市场主体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适应性,探索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可能性。

      (二)行业分类视角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在观察乃至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诸多视角中,产业层面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维度。从实践角度看,产业创新是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中最为活跃且至关重要的部分,产业融合是二者融合发展的核心所在。近年来,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旅游演艺、主题公园、文创产品等业态和产品得到快速发展,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文化要素正在加速转化为旅游者喜爱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文物、演艺、动漫、文化创意、设计服务等与旅游各个细分行业、各个服务环节正在深度融合,且不断拓展融合的方式、广度和深度。文化和旅游按照“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原则融合发展过程中,产业是一个关键层面(雒树刚,2018)。产业层面融合的目的,就是要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通过产业化、市场化的手段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的供给类型与供给方式,从而解决高质量文化和旅游产品、服务供给不足以及文化和旅游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从研究角度看,对产业融合的观察必须遵循相对统一和可比的标准,必须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展开讨论,对涉及二者融合发展的成分加以细致梳理,才能充分把握和清晰测度其融合的现实与潜力。然而,由于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中,文化和旅游均没有形成独立的门类,因此这一工作便变得颇为困难。

      (三)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研究进展及其局限

      就国内外相关研究来看,尽管产业融合长期都是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热点话题(Rosenberg,1963;Greenstein and Khanna,1997;Hackler,2010),但是相对其他领域的研究而言,针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分析还略显粗浅和笼统,大多流于一般性论述或者局限于对地区或行业个案成败得失的探讨(Kole,2010;Debes,2011)。具体而言,国内研究者最早关注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市场细分、形象提升、创意导向等层面的天然契合(杨娇,2008),而后逐渐发展为对文化和旅游在技术、产品、市场等角度的关注(张海燕和王忠云,2010)。对于文化和旅游融合在产业层面的专门研究经历了从融合动力、融合模式等维度的定性讨论(付瑞红,2012;赵蕾和余汝艺,2015)到定量分析(翁钢民和李凌雁,2016)的过程。目前相关定量研究多数基于非回归的研究方法,如计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耦合协调度(鲍洪杰和王生鹏,2010;曲景慧,2016)等,少数基于汇总数据和计量经济学方法(江敏和贺卫,2016)。尽管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基于产业融合视角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以探究的重要性,但是既有研究成果多从局部出发,存在两方面的不足。要么是针对某一地区或某些行业类别加以讨论,其研究结论难以发挥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要么受限于粗略且缺乏针对性的代理变量,使得定量分析结果不易在更为统一和完整的框架下反映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全貌。

      综上,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体系角度出发,基于部门细分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内在构成以及所形成的产出规模进行准确测度,是一项极为关键而尚属空白的工作。为此,本文尝试根据投入产出表既有数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以及其他相关行业分类等国家标准,估算文化及相关产业、旅游及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产出水平,同时基于行业分类体系的最新调整,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发展方向和潜力做出展望。

      二、现实测度

      (一)研究思路

      近年,国家统计局以2017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第四次修订为契机,相继发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和《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囿于从标准出台到统计与核算实践存在一定的时滞性,目前基于最新口径的统计工作尚未开展,相关数据无法获得,因此,只能通过原有体系和既有数据对文化和旅游的融合状况加以估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