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實踐美學”的生命美學建構

作 者:

作者简介:
張玉能,1967年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中文系,1981年在復旦大學獲文藝學碩士學位,曾任華中師範大學美術系主任、圖書館館長,現爲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大學、華中師範大學文藝學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新實踐美學、西方美學、文藝美學研究,代表性著作有《西方美學思潮》《西方文論思潮》《新實踐美學論》《文藝學的反思與建構》《後现代主義思潮與中國當代文論建設》《席勒的審美人類學思想》等。

原文出处:
南国学术

内容提要:

“新實踐美學”並非不關注人類生命中的美、審美及其藝術問題,不能以“生命美學”來否定“實踐美學”和“新實踐美學”。新實踐美學正在前行的目標是,繼承中國古代生命美學思想的優秀傳統,把實踐美學理論與人類的生命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建構起自己的生命美學。人類的生命本質上就是實踐的,沒有實踐就不存在人類的生命。人類的生命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而是社會實踐的產物,直接就是人類自身生產的產物,因此,人類的社會實踐(物質生產、話語生產、精神生產)是新實踐美學的生命美學的邏輯起點。生命可以劃分爲物質生命、符號生命、精神生命。物質生命是人類自身生產的產物,又是由人類生活資料的生產所維持的生命;它是人類的生物學生命的社會化,是人類生命的基礎。物質生命美學(肉體生命美學)是研究人類肉體生命對人的審美關係的分支美學,主要探索肉體生命的審美化和藝術化,研究人類肉體生命的存在、發展過程中的美和審美及其藝術,可以分爲少年生命美學、中青年生命美學、老年生命美學。符號生命是人類的社會性別、社會素質、社會氣質所顯示的意義的生存和能力,因此,符號生命美學就是研究人的社會性別、社會素質、社會氣質對人的審美關係的分支美學,主要探索社會性別、社會素質、社會氣質中的美和審美及其藝術,可以分爲性別生命美學、素質生命美學、氣質生命美學。精神生命是人類的科學、政治、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所顯示出來的資格和能力,精神生命美學是研究人類的科學、政治、道德、宗教等意識形態對人的審美關係的分支美學,主要研究科學生命、政治生命、道德生命、宗教生命中的美和審美及其藝術。精神生命往往表現爲對理想和信仰的追求。“新實踐美學”的生命美學,追求物質生命、符號生命、精神生命的有機融合,逐步實現人生的理想和信仰,以塑造自由全面發展的人。


期刊代号:B7
分类名称:美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5 期

字号:

       生命美學是中國古代傳統美學思想的基本組成部分,從《周易》的“生生之謂易”開始,在中國古代原始生命意識的基礎上就形成了中國古代生命美學思想;後來的先秦諸子,都從各自的哲學觀點出發闡述了生命美學思想,並且一直綿延不斷、薪火相傳,形成了中華民族美學精神的一個主要特徵。20世紀50-60年代,在第一次美學大討論中形成的“實踐美學”,由於受歷史條件的制約,未能從生命實踐的角度闡發實踐美學思想,從而被質疑和批評爲忽視人的生命和無視中國傳統生命美學思想,導致了90年代“實踐美學”與“後實踐美學”的爭論。在那次爭論中,“實踐美學”又不斷發展,產生了“新實踐美學”。儘管新實踐美學有着不同的見解和派別,如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鄧曉芒和易中天的新實踐論美學、徐碧輝的實踐生存論美學、張玉能的新實踐美學等,但新實踐美學也有着根本的共同點,即堅持以實踐唯物主義爲基礎來研究美學問題。因此,新實踐美學同樣關注人類生命中的美、審美及其藝術問題。新實踐美學正在前行的目標是,繼承中國古代生命美學思想的優秀傳統,把實踐美學理論與人類的生命發展緊密聯繫起來,建構起自己的生命美學。

       一、實踐是生命美學的邏輯起點

       人類的生命不是生物學意義上的生命,而是社會實踐的產物,是人類自身生產的產物。因此,人類的社會實踐(物質生產、話語生產、精神生產)是新實踐美學的生命美學的邏輯起點。

       “生命”可以有多重解釋:從生理學來看,是具有進食、代謝、排泄、呼吸、運動、生長、生殖、反應功能的系統。從新陳代謝角度來看,是與外界經常交換物質但不改變其性質的系統。從生物化學來看,是蛋白質(核酸和酶蛋白)的一種存在形式,是蛋白質通過新陳代謝不斷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新陳代謝一停止,生命就停止,蛋白質也就分解。從遺傳學來看,是通過基因複製、突變和自然選擇而進化的系統。從熱力學來看,是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不斷增加內部秩序(反熵)的開放系統。①這些解釋,雖然從不同層面和角度揭示了生命的某些本質,但仍有不全面、不周延之處。準確地說,生命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一種高級形式,化學進化到一定階段出現的系統。這種系統,是能夠不斷自我更新、主要由核酸與蛋白質組成的多分子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自我複製和對體內外環境作選擇性反應等功能。②也就是說,生命是一個多層次的開放系統,由基因分子內層、外在功能層組成,具有自我調節、自我複製、獨立選擇性反應三種功能,是自然界物質運動的高級形式;而且,這種高級形式的內部也是由低級向高級不斷進化發展的,人的生命則是地球上生命的最高形式。因此,生命、人的生命,都不是抽象的、籠統的、一成不變的,而是具體的、歷史的、變化發展的。

       由於美學探索的美、審美及其藝術主要與人類的生命相關,但人類的生命並不是生物學、生理學、熱力學意義上的,主要是社會的、社會實踐的。當馬克思(K.H.Marx,1818-1883)在1843年從根本上完成了從革命民主主義者到共產主義者的轉變以後,他就是從歷史唯物主義的社會實踐,即實踐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來論述人類生命的。他在《詹姆斯·穆勒〈政治經濟學原理〉一書摘要》(1844)中寫道:“我的勞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因此是生活的樂趣。”“我在勞動中肯定了自己的個人生命,從而也就肯定了我的個性的特點。勞動是我真正的、活動的財產。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它是生命的外化,因爲我勞動是爲了生存,爲了得到生活資料。我的勞動不是我的生命。”“我在我的生產中物化了我的個性和我的個性的特點。因此我既在活動時享受了個人的生命表現,又在對產品的直觀中由於認識到我的個性是物質的、可以直觀地感知的因而是毫無疑問的權力而感受到個人的樂趣。”③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又寫道:“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證明了人類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也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人證明自已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理智地複現自己,而且能動地、現實地複現自己,從而在他所創造的世界中直觀自身。”“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說人是肉體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現實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這就等於說,人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作爲自己本質的即自己生命表現的對象;或者說,人衹有憑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纔能表現自己的生命。”④從馬克思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他對人的生命作了實踐唯物主義的規定:(1)人的生命,從本質上講是必須以勞動表現出來的,因此,勞動,特別是自由的勞動,就成爲了人類生命的社會本質的最集中表現。(2)人的生命與動物的生命的根本區別就在於,人的生命是自由自覺的活動所表現的生命,因此,人的生命的根本特性在於它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自由的生命活動。(3)人的生命還必須在每個個體的勞動中得到具體的肯定,並顯示出個性特點,因此,人的生命又是具有個性特點的。(4)人的生命衹有憑藉現實的、感性的對象纔能表現出來,因此,它又是可能和必須通過現實的、感性的對象表現出來的。(5)人類在改造對象世界的過程中,把自己的生命及其本質力量對象化了,從而在他自己所創造的對象世界中直觀到自身,產生生命的快感,也就是美感。(6)在私有制條件下,人的生命由於勞動的異化也被異化了。因此,可以說,人類的生命具有實踐性、創造性、意識性、自由性、歷史性、個體獨特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