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参加一九六二年莱比锡春季展览会原因探析

作 者:
童欣 

作者简介:
童欣,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周边国家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上海 200241

原文出处:
中共党史研究

内容提要:

莱比锡展览会是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的晴雨表。1962年,尽管民主德国十分需要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外交支持,中国却决定不参加当年的莱比锡春季展览会。中方的解释主要是国民经济陷入困难,民主德国则认为问题出在政治方面,即原因在于中国与苏东国家出现意见分歧。通过梳理双方档案,分析具体历史情境,本文认为,双方的说法都不够全面,或多或少忽略了对方内政的影响和中国树立国家形象的意图。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10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D829.3/.7;K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9)-06-0068-14

      冷战初期,中国与民主德国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重要伙伴。对中国而言,民主德国地处冷战前沿,又拥有发达的工业体系,所以两国关系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有重要意义。拥有700多年历史的莱比锡展览会(以下简称“莱展”),正是两国交往的重头戏。从1951年到1961年,中国每年都派团参展,而且还在1953年民主德国遭遇内政、外交重大困难时,给予其巨大的政治支持。然而到了1962年,北约国家因反对修建柏林墙而集体抵制春季莱展,民主德国十分需要社会主义阵营的支持,可是中国却首次缺席莱展①。这是为什么呢?如果说原因在于中苏分裂,那么为何在1963年至1964年中苏论战进一步升级(以“九评”为标志)之后,中国又于1965年重新出现在莱展之上呢?中国政府对莱展的定位究竟是什么?中国未参加1962年春季莱展与中德两国各自的内政又有着怎样的联系?

      德国重新统一后,前民主德国档案的保存和开放情况相对较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这批档案写出了一系列研究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的文章②。不过,其中以莱展为主题的,仅有陈弢的《新中国对欧公共外交的开端——以莱比锡博览会为中心的考察》③。事实上,莱展可以视作中国与民主德国关系的晴雨表,通过莱展研究两国关系,特别是梳理1961年下半年德方(本文中的“德方”均指民主德国)一再邀请中方参展,而中方最终决定不参加1962年春季莱展的过程,是一个观察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关系的绝佳视角。

      通过梳理中德双方档案,本文认为:中国未参加1962年春季莱展的主要原因是对德方政治态度不太满意,次要原因是参加展览对当时已陷入严重困难的国内经济而言负担太重;1965年重新参加莱展,则与中共分化苏联与东欧国家的策略有关。

      一、新中国与莱比锡展览会

      “莱比锡集市”(Leipziger Messe)被称为“展览会之母”(Mutter aller Messen),历史十分悠久。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东西方向上,有一条从巴黎开始,经法兰克福、艾尔福特,再经波兰直抵乌克兰的“国王大道”;南北方向上,有一条从德意志北部开始,穿过纽伦堡,终到意大利的“皇帝大道”。莱比锡就位于这两条大道的交叉点上。从12世纪起,这里出现了地方性集市。随着贸易规模的扩大,莱比锡成为与法兰克福齐名的欧洲大宗贸易中心。从18世纪末开始,莱比锡集市成了西欧与东欧(特别是波兰、俄罗斯)之间的贸易枢纽,这也是它最大的特色。“从十九世纪下半叶起,莱比锡市场由商品市场转变为展览市场,在莱比锡的买卖双方凭样品就可订立合同,近代的交通工具也保证了交货的迅速性和供应的经常性。”④

      二战结束之后,莱比锡博览会的恢复速度惊人。苏联红军在1945年7月即把相关场地交还给了市政当局,当年10月就恢复了当地商品的展览。1946年3月8日至12日,举行了战后的首次莱展。此后每年开两次博览会,春季博览会主要展览工业技术和样品,规模较小的秋季博览会主要展示消费品样品⑤。民主德国成立前后,拥有历史传统且能吸引众多资本主义国家商人的莱展,成为德国统一社会党(在民主德国长期执政的社会主义政党)极为看重的一个政治和外交舞台。苏联对莱展也大力扶持,1950年的春季莱展是其首次在国外大规模展出自己的工业产品,犹如为1949年10月刚刚成立的民主德国送上一份大礼。

      几乎与民主德国同时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收到了参加1950年春季莱展的邀请,只是因为国内战事未熄、百废待兴而未能赴会。1951年3月,新中国首次参展,备受瞩目,累计参观人数达40多万,“拥挤的时候,要从楼下走上去,二十余级的楼梯需时七分钟”⑥。中方的展览是按周恩来关于展品要能表现出中国“地大物博、富丽堂皇”的指示组织和布置的⑦,主旨是“表现我国在解放后取得的辉煌进步”⑧。图片部分以介绍中国的整体经济情况、建设情况、抗美援朝运动为主,实物部分以大豆、丝绸、茶叶等土特产为主,同时也展出少量特色工业产品(如滚珠)。中国媒体认为,这次展览初步打破了欧洲人心目中“愚昧、落后”的中国印象。⑨1952年9月再次参展时,中国展区的面积扩大了三倍多,独占一馆,“为仅次于苏联的独立的综合展览馆”⑩,而且首位访客即是民主德国总统威廉·皮克(11)。这次的展品除土特产外,主要突出了日用工业品和机械工业方面的成就,成功引起各国关注(12)。

      1953年,中国参加了秋季莱展。这一年,民主德国所面临的紧张局面与1961年颇有相似之处。从1952年起,原本保留着诸多资本主义国家特色的民主德国开始了快速苏联化的过程,重工业被提升到绝对优先的地位,由此造成的经济比例失调使得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下降。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后,从莫斯科传来新一届苏共领导层(马林科夫、贝利亚和莫洛托夫)对统一社会党的批评意见。6月9日,经莫斯科同意,统一社会党领导层开始推出“新路线”(Neuer Kurs)政策,检讨过去工作中的错误,承诺重视消费品工业以改善人民生活条件。可就在此时,柏林数百名工人因对提高工作定额不满,于6月16日举行小规模罢工。在政府拒绝工人们的要求之后,包括东柏林在内的多个大城市出现骚乱,直到6月17日驻德苏军出动……是为“六一七”事件。(13)此次风波发生之后,整个民主德国人心不稳,大批民众逃往联邦德国(14)。承受着巨大国际压力的民主德国政府急需与中国这样的大国在莱展的舞台上展现出社会主义兄弟国家团结一致的姿态,所以将原本规模较小的秋季莱展办成了一场大型展览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