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流动人口语言状况的区域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文章基于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影响流动人口普通话使用和当地方言能力的社会因素。分析显示,流动人口的跨区域流动范围和所流入的方言区是影响其语言使用和能力的最主要因素,这与流动人口母方言和流入地方言、普通话之间的语言距离密切相关。此外,年龄、受教育程度、流动时间、社会经济地位、本地认同等因素也对其语言选择和语言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文章不仅修正了以往主要依据东南沿海地区流动人口语言状况调查的结论,还探索出流动人口语言状况的区域性特征及社会影响因素,为人口流出地的精准推普扶贫和流入地的语言市民化进程带来一些启示。 《语言文字应用》,2019.3.12~19 “第三空间”视域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实践探索 跨文化外语教学旨在帮助学习者建构本族语言文化(L1/C1)和目的语言文化(L2/C2)交融的“第三空间”,实现异质文化间的沟通和转化。本研究通过教学案例,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的应用,重点关注如何在态度培养、知识建构、模拟交际、批判反思和调适顺应等5个教学环节建立“第三空间”。量化和质性评估结果表明,建立“第三空间”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第三空间”突破单维的语言教学,以文化教学促进语言学习;解构传统的二元对立方法论,帮助学生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或民族虚无主义;突出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帮助学生形成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人格。 《外语界》,2019.4.67~75,96 二语学习者汉语普通话轻声的感知与产出 邓丹 朱琳 文章运用感知听辨和语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与汉语母语者的对比,考察了欧洲汉语学习者汉语普通话轻声的感知及产出情况,探讨了音高、音长这两个语音要素在轻声感知和产出中的作用。研究结果发现,对汉语母语者来说,音高和音长都会对轻声感知产生影响,其中音高的作用大于音长;而汉语学习者则主要依靠音长来感知轻声,音高的作用不明显。在轻声产出中,音高和音长偏误都普遍存在。音高偏误既有非轻声音节的声调偏误,又有轻声音节的调型偏误,音长偏误主要表现为音长缩短幅度较小。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5.13~24 汉语先行语句法成分对零形回指解析加工策略之影响 王文斌 陶衍 学界已有研究认为,汉语零形回指解析中,主语为回指对象先行语的可能性高于宾语,但目前尚缺乏心理实证研究检验其在加工策略的表现。文章采用接受度判断任务,考察汉语母语者对主语和宾语先行语两种情形的句内简单零形回指接受度,将其与非零形回指形式进行对比,并在汉语思维层面审视实验结果。分析结果发现有二:1)主语在回指加工中成为回指对象先行语的可能性高于宾语先行语;2)主语先行语的回指加工受重复名称惩罚的影响,而宾语先行语却不受此影响。文章认为,先行语的不同句法成分可能会影响其表征在工作记忆中的激活程度,并导致回指形式的不同加工策略;同时,汉语零形回指的加工策略在思维层面体现出汉语的离散性特质,有其空间性根源。 《外语教学》,2019.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