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方言Z变音的类型分布及历史流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辛永芬,河南大学文学院,E-mail:yongfenxin924@163.com;庄会彬,河南大学外语学院,E-mail:huibinzhuang@aliyun.com。

原文出处:
中国语文

内容提要:

Z变音是汉语方言中通过词根音节的语音变化来表示普通话中“子”尾词意义的一种音变现象,它本质上是词根音节与后缀音节在语流中产生的合音现象。Z变音所涉及的县市共有62个,集中分布在河南北部中部、山西南部东南部地区,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也有零星分布。从地理分布、类型特点以及人口变迁等方面看,Z变音是中原地区自源性的音变现象。从语音演变、历史文献以及方言事实等方面看,Z变音是汉语史上表小称义的名词词缀“子”“儿”或“子+儿”等与其词根语素进一步融合的结果,是词缀语义虚化或语法强化的一种语音表现。目前,汉语方言共时层面的Z变音已失去小称义,只表示泛称或统称,它与后起的其他小称形式,比如儿化小称、重叠小称、圪头词等形成了新的语义对立。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12 期

字号:

      Z变音就是汉语方言中通过词根音节的语音变化来表示普通话中“子”尾词意义的一种音变现象。如表1。

      

      Z变音,又称“Z变韵母”(贺巍,1965)、“子变韵母”(侯精一,1985)、“u化韵”(周庆生,1987)、“Z化韵”(卢甲文,1992)、“子变韵”(王福堂,1999),它本质上是一种词根音节与后缀音节在语流中产生的合音现象。最初的命名主要是根据这种音变现象的语音特点,即合音后词根音节的韵母发生变化而来。后来发现,有些方言还可以通过“长音”“变调”或“长音+变调”等方式表示普通话“子”尾词的意义。鉴于“目前发现的方言中Z变词的演变链还缺少一些环节,因此我们还不能完全确定它的本源字就是‘-子’”(王洪君,1999),学界将其统称为“Z变音”(王洪君,1999;王临惠,2013)。

      最早记录Z变音现象的是民国时期的吴世勋(1927/1940:27-28),他提到“开封呼‘茄’为‘茄熬’合音;淇县呼‘麦’为‘密欧’合音,则皆字之变音……开封附近,北至浚县,南至扶沟,多哆口重粗之音;如呼‘茄’为‘卡熬’合音,‘孩’为‘海熬’,‘袍’为‘怕熬’等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李荣(1957:142-148)描写了郑州话、原阳话和获嘉话中用“[-u]韵尾”表示“子尾”词的现象。而最早成系统地记录单点方言Z变音现象的是贺巍(1965:299-303)。贺巍对河南获嘉方言Z变韵与基本韵的对应关系、Z变韵母的语法功用进行了举例描写。80年代以后,贺巍(1981,1982,1989)、沈慧云(1983)、侯精一(1985,1988)、田希诚(1986)、周庆生(1987)、王临惠(1993)、侯精一、温端政(1993)、乔全生(1995)、刘冬冰(1997)、王希哲(1997)、王森(1998)、王洪君(2004)、陈卫恒(2004)、陈鹏飞(2004)、辛永芬(2006a,2006b)、吴会娟(2007)、岳保红(2008)、牛顺心(2008)、史艳锋(2013a,2013b,2013c)、王自万(2011,2015)等先后报道了晋南、晋东南和河南中北部其他方言中的Z变音现象。近年来,又有学者陆续在河北涿鹿(宗守云,2012)、陕西眉县(李榕,2011)、陕西凤翔(王军虎,2012)、陕西太白和岐山(韩承红,2010)、山东博山(陈宁,2006)等地发现了Z音变的存在。

      随着Z变音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深入,学者开始对Z变音现象进行多层面的理论探讨,如王福堂(1999)、王洪君(1999)对Z变音的类型、合音成分的来源、音变的历史层次和演化过程等进行了细致的讨论,陈卫恒(2004,2011)、辛永芬(2006a,2006b)、赵日新(2007)、张慧丽(2011)、夏俐萍(2012)、郭建华(2012)、王临惠(2013)、史艳锋(2013a,2013b,2013c)、支建刚(2015)、庄会彬(2015)等分别从音系结构、音变系统、合音源头、参数理论、历史演变、语音构拟、韵律特征等角度进行了更为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目前,学者们在很多方面形成了一定共识,如Z变音是合音而来的,与基本韵有一定对应关系;Z变音的类型有拼合型、融合型、长音型;Z变音经历了“拼合——长音——融合——消失”的演化过程等等。尽管如此,Z变音研究中仍有一些问题困扰着大家。笔者不揣谫陋,拟就Z变音的类型分布特点、Z变音的历史流变、Z变音合音词缀的来源等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以期对Z变音研究能有所推进。

      2.Z变音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

      2.1 Z变音的类型

      Z变音集中分布在河南北部中部、山西南部东南部地区,河北、陕西、山东的部分地区也有零星分布①。就现有报道和我们的调查来看,Z变音所涉及的县市共有62个,列举如下(河南境内非全境分布的县市列举到乡镇)②:

      河南(36个县市):林州(五龙镇、临淇镇、茶店乡)、汤阴(宜沟)、内黄(二安乡、六村乡、梁庄乡)、鹤壁(淇滨区)、卫辉(庞寨乡)、兰考(谷营乡、爪营乡、东坝头乡)、尉氏(水坡镇、庄头镇、岗李、洧川、朱曲、蔡庄)、通许(孙营乡、冯庄乡)、杞县(葛岗镇)、新郑(孟庄镇、龙湖镇)、新密(岳村镇)、荥阳(泗水镇、高村乡、贾峪镇)、洛阳(吉利区)、浚县(善堂镇及以东地区除外)、淇县、滑县、新乡市、新乡县、辉县市、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焦作市、沁阳市、孟州市、修武县、武陟县、温县、博爱县、济源市、郑州市、开封市、开封县、中牟县③。

      山西(共18个县市):运城、夏县、平陆、临猗、垣曲、闻喜、绛县、昔阳、和顺、阳高、原平、阳泉、阳城、晋城、陵川、泽州、高平、平定。

      陕西(4个县市):凤翔、眉县、太白、岐山。

      河北(2个县市):邢台、涿鹿。

      山东(2个县市):东明(长兴集、王店乡、焦园乡)、博山④。

      王福堂(1999)最早从合音形式上给Z变音进行了分类,他将Z变音分为拼合型、融合型和长音型三类,其中长音型的Z变音有一部分伴随着变调。王临惠(2013)则将Z变音分为变韵型、变韵变调型和零形式型三种⑤。Z变音本质上是一个音变过程,就方言实际来看,没有哪一个方言点是纯粹的一种类型,常常是变韵型中包含着长音型,长音型中又包含着变调或变韵等。而在每个方言点的变音系统中都有一些与词根音节完全相同的语音形式,从聚合关系方面看,这些也应该认定为变音形式⑥。根据方言点的主要变音形式及其地理分布特点,Z变音的方言可分为河南型、山西型、河北型三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