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和类型视角下汉语复合形容词的强势词法模式分析

作 者:

作者简介:
尹会霞,女,湖北仙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研究方向为词法、词汇语义、词法—句法界面、语言类型,E-mail:yinhx@pku.edu.cn(北京 100871)。

原文出处:
语言教学与研究

内容提要:

文章从认知和类型视角出发,分析汉语复合形容词强势词法模式(主要是AA式和VN、NA式)的概念化和词汇表征特点。对AA式而言,跨属性具体AA比同属性具体AA更容易发生概念隐喻;看似对称的属性特征在概念整合和隐喻时往往是不对称的;具体属性A与抽象属性A发生概念整合和隐喻的活跃程度有差异;对VN、NA式而言,特点是涉身范围广泛、转喻发达。跨语言来看,AA式是复合形容词的共性特征,涉身类复合形容词具有语言特异性。汉语中,各种属性特征之间的概念整合、隐喻、转喻极为发达,并且被直接编码进词汇语义中,这是汉语复合形容词如此丰富的概念基础。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12 期

字号:

      复合(compounding)是世界各种语言词法领域比较常见的构词形式,不过“复合”涉及的词类和语义关系却有很大差异。比如英语被认为没有复合动词只有复合名词和复合形容词,Fongbe语被认为只有复合名词,Udihe语只有复合动词和复合形容词,而没有复合名词。(Lieber & eds.2009:354)总体而言,复合名词和动词的研究较多,复合形容词的相关报道较少。汉语拥有非常丰富的复合形容词,特别是并列式复合形容词,这在其他语言中很少见。因此,外国留学生在学习汉语单音节形容词和双音节复合形容词时,往往难以理解“高傲”“高兴”与“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温暖”与温度有关,而“温柔”与温度却无关?

      目前对汉语复合形容词的研究,除了由句法结构词汇化而成的形容词,对并列式复合形容词的分析,大都比较表面地归纳为同义、近义、类义、反义连用。本文重新系统考察汉语复合形容词的内部词类结构和语义关系,以探究其强势词法模式和概念化特点。

      词类结构方面,汉语复合形容词(以双音节为主,三音节或四音节的形容词大多是加缀或重叠形式)根据组成部分的词性分为NN(风光、规矩)、NV(国产、天生)、VN(失望、用心)、VV(压抑、拘束)、AV(难过、少见)、VA(持久、持重)、AA(奇妙、高大)、AN(热心、深情)、NA(笔直、胆小)九种情况。本文穷尽考察了《新编汉语形容词词典》(安汝磐、赵玉玲编著2003)中双音节形容词的词类结构①,按多少排列如下②:

      AA>VN>NA>AN>AV>VV>NN>VA>NV

      语义关系方面,就强势词法模式而言(主要是AA和VN、NA式),汉语绝大部分复合形容词确实呈现明显的概念化和词汇表征特点,概括来说,一是“具身”(embodiment)特征;二是具身体验域和抽象认知域的概念整合、隐喻、转喻特征。

      本文接下来先简要说明相关的类型学和认知语言学观点,然后讨论汉语AA式和VN、NA式复合形容词的概念化和词汇表征特点,最后通过跨语言比较,总结汉语复合形容词强势词法模式所体现的共性和个性特征。

      二、形容词的概念层级观

      形容词这个词类比较特殊。有些语言的形容词和名词、动词一样是基本词类范畴,有些语言却压根没有这个范畴,还有些语言的形容词是一个封闭的词类。Dixon&Aikhenvald(eds.)(2004:3-5)通过跨语言考察描写了某种语言的形容词丰富程度与该语言形容词所表示的概念之间的梯度:

      (a)不管形容词丰富还是稀少的语言都拥有的四种核心语义类别:

      1.物理维度(dimension):大、小、长、高、短、宽、深等

      2.年龄(age):新、幼、老等

      3.评价(value):好、坏、可爱、合适等

      4.颜色(color):黑、白、红等

      (b)形容词丰富和中等丰富的语言所具有的语义类别:

      5.物理性质(physical property):硬、软、重、湿、糙、净、热、酸等

      6.人类品性(human propensity):嫉妒、快乐、善良、聪明、残忍、羞愧等

      7.速度(speed):快、慢等

      (c)只有形容词丰富的语言才有的语义类别:

      8.难易(difficulty):易、难、简单等

      9.相似(similarity):像、不像、相似、不同等

      10.性质(qualification):真、可能、平常、正常、正确等

      11.量(quantification):多、少、有些、一些、足够

      12.位置(position):上、下、左、右、远、近、北、东等

      13.基数(cardinal numbers):一、二等

      这个梯度与认知语言学提出的具身体验观和概念层级观大体一致。不管是认知科学还是语言类型的事实都揭示,人类对“属性特征”的概念化是有层级的。具身体验观认为人类在与世界的互动当中获得基本概念,对身体、感知、物理空间、物理运动等具体体验所形成的概念属于基本的概念层次,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转喻、概念整合等思维活动所形成的概念属于更抽象的概念层次。(Lakoff & Johnson 1980;Fauconnier 1994;Fauconnier & Turner 1998、2002;Francesca & Winter 2018)因为“空间、时间、温度、色彩、味道、音调”等物理维度和感官体验所构成的认知域无法被简化成更基本的认知结构,常常充当其他抽象认知域的来源域(Langacker 1987:148)。比如,Lakoff & (1987)提出“ANGER IS HEAT”(愤怒是热)的隐喻模式,强调“热”概念是“愤怒”概念表达的基础。

      那么就“属性特征”概念而言,表示物理维度、感官体验特征的概念比表示事物的抽象性状、人类的情感态度特征的概念更为基本。据此,“属性特征”概念至少可以分为“具体属性”层级和“抽象属性”层级,两个概念层级之间可以发生概念整合、隐喻、转喻等思维活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