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问题的缘起 句末助词位于句末,文献上又称为“语气词”。汉语是一种有句末助词的语言,如普通话的“吗”,位于句子的末尾,表达一定的语气,如(1)。根据句法学的分析,句末助词位于句子的“边缘”位置,正好用来研究句子边缘结构的句法特点,也可以通过这个语法现象比较语言的异同。 (1)他喜欢语言学吗?
(2)佢睇书先。(‘他先看书。’) (3)佢睇完书咁滞。(‘他快看完书。’) (4)佢睇书咋。(‘他只看书。’) (5)佢睇书啩。(‘他或许看书吧。’) (6)佢睇书咩?(‘难道先看书吗?’) (7)佢睇书罢啦。(‘倒不如叫他看书吧。’) (8)佢睇书啊。(‘他看书啊。’) 一般认为英语①是一种没有句末助词的语言,上述提到的普通话的“吗”、粤语的“啩”,英语中通通都没有。虽然英语句末允许一些成分,类似汉语的句末助词,如(9)中的huh、right、okay,但其性质基本与(10)中的aren’t we相同,属于“尾句”(tag),构成疑问尾句(question tag),不算是句末助词。 (9)We're on the list,huh/right/okay? (10)We're on the list,aren't we? 仅考虑普通话、粤语及英语句末助词的有无多寡,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类型分布(11):粤语的句末助词非常丰富,位于类型光谱的一端;英语没有句末助词,位于类型光谱的另一端;普通话虽然有句末助词,但数量不算多,夹于两种语言之间。 (11)粤语>普通话>英语 为什么有(11)这样的类型光谱?怎样理解粤语、普通话、英语的差异?本文尝试提出一个方案来解释语言差异,并预测句末助词的语言类型。 2.冷热语言 McLuhan(1964)在媒体研究方面提出过著名的“冷热”论断,把媒体区分为“冷媒体”(cool medium)和“热媒体”(hot medium),前者提供较少信息,观众的参与度较高、较积极,通过参与来补足信息;后者提供较多信息,由于信息较为丰富,因而观众的参与度较低、较为被动。例如,工作坊和对谈往往要求互动,参与较为主动,属于冷媒体;讲座和书本的信息量大,因而听讲座和读书较为被动,参与较少,属于热媒体。 Huang(1984)参考Ross(1982)的说法,借用了McLuhan(1964)有关“冷热”的论断,用于主语省略的类型分析。Huang(1984)认为有两大类语言:“冷语言”(cool language)和“热语言”(hot language),前者需要听者的投入,用推理、语境、知识等手段来理解句子;后者的句子已经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听者可以直接听得到。以主语省略为例,汉语属于冷语言,听者需要通过语境来洞悉被省略的主语所指;英语属于热语言,主语不能省略,每个句子早已提供了完备的信息。至于西班牙语这类语言,主语可以被省略,听者需要一定程度的参与,但不必通过语境,而是可以通过一致关系(agreement)所表示的信息把省略的主语复原,属于“中热语言”(medium-hot language)。 本文认为,冷、热、中热等概念也同样适用于句末助词的类型现象。上述(11)中三种类型的语言,可以分别描述为冷语言、热语言、中热语言。粤语属于热语言,句末助词数量多,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义语用信息,听者可以通过句末助词准确理解;英语属于冷语言,没有句末助词,原本由句末助词所表达的内容需要听者通过别的方式来理解;普通话属于中热语言,有少量的句末助词,提供适量的信息,然而,相对粤语而言,普通话所缺乏的句末助词,听者也需通过别的方式来理解。根据句末助词的冷热描述,(11)的左端是热语言,右端是冷语言。 3.后续语的冷热 把冷热的概念借用来描述(11)的句末助词语言类型,区分为冷语言、中热语言、热语言三种,形象地描述了听者与句末助词的关系,有一定的概括性。粤语句末助词丰富,听者的参与度低;英语缺乏句末助词,听者要用别的方式参与复原原本句末助词所表达的信息;普通话有句末助词,但数量不多。句末助词的冷热论断为了解这些现象踏出了一小步。不过,对于这种语言差异的现象,我们仍然会追问:为什么粤语是热语言,英语是冷语言?句末助词的冷热由什么因素来决定? 首先,为了方便讨论,我们把句子划分为两个部分:“主体句”和“后续语”(Luke 2012;陆镜光2004a,b;邓思颖2018)。主体句和后续语两者通过一个无声的连词“
”连接起来,构成联合结构(Tang 2015;邓思颖2016a,b,c,e,2018),如(12)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