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马圈湾汉简由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边塞地区的下层官吏书成,用字富有特定时、地特色。系统深入探讨其中存现的通假用字现象,对于丰富出土文献通假字研究成果,揭示汉代西北边塞地区的用字特征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即立足于汉字应用史断代视角,在全面清理敦煌马圈湾汉简通假字的基础上,对其借字与本字之间的语音及形体关系等相关问题作一粗浅探讨,以乞教于大方之家。参考学界文字考释等既有研究成果,通过逐一分析考察,发现敦煌马圈湾汉简文献中共有105个通假单字。 一、敦煌马圈湾汉简通假借字与本字之间的语音关系 音同或音近是破释通假的前提和重要依据。马圈湾汉简文字的语音属于上古语音系统,因而判定两字的语音关系时须依据上古声韵系统。本文判断马圈湾汉简通假字与本字的声韵关系时依据的是王力确立的声类32纽①、古韵30部②的上古语音系统。根据王力《同源字典》中的意见,两个字声纽之间的关系有(1)双声,(2)旁纽,(3)准双声,(4)准旁纽,(5)邻纽等几种情况。通假字与本字之间若属于第(1)种关系,则二字声类相同;若属于第(2)-(5)种关系之一者,则视为声类相近;若不具有上列关系者,则视为声类相隔。③根据王力《同源字典》中的意见,两个字韵部之间的关系有(1)叠韵,(2)对转,(3)旁转,(4)旁对转,(5)通转等几种。通假字与本字之间若属于第(1)种关系,则二字韵部相同;若属于第(2)-(5)种关系之一者,则视为韵部相近;若不具有上列关系者,则视为韵部相隔。④ (一)马圈湾汉简通假借字与本字之间的语音关系类型 基于上述判定标准,马圈湾汉简通假借字与本字之间的语音关系可以分为以下六类: 1.借字与本字声韵皆同 这类通假借字与本字声纽和韵部都相同,二者形成双声和叠韵关系,共66个,如:抅—钩。⑤ (1)常安,今月十二日,到抅(鉤)校敦德泉谷。(226)⑥ (2)谨,抅(鉤)校造史左褒,二年九月尽三年七月□及禄食□(397) “抅”同“拘”。《说文·句部》:“拘,止也。从句,从手,句亦声。”《说文·句部》:“鉤,曲也。从金,从手,句亦声。”“拘”与“鉤”古音都在见纽侯部,双声叠韵,且具有相同的声旁“句”,可以相通。《周礼·春官·巾车》:“金路鉤。”郑注:“故书鉤为拘,杜子春读为鉤。”“鉤”同“钩”。简文“抅校”即“钩校”,指“查核账目钱物等。也作拘校、构校、枸校等。汉简中常用会计术语。”[1](P434) 2.借字与本字声近韵同 这类通假借字与本字声纽相近而韵部相同,共31个,如:鞠—麴。 (3)用鞠(麴)十石□□
(1193) 《说文·革部》:“鞠,蹋鞠也。从革,匊声。”古音在见纽觉部。《玉篇·麦部》:“麴,米麦蘖总名。”古音在溪纽觉部。二字叠韵,声为旁纽,且具有相同的声旁“匊”,可以相通。《战国策·燕策》中“鞠武”,《燕丹子》作“麴武”。“鞠”为古代一种革制的皮球,应不能以石作为单位。“鞠,通‘
(麯)’,酵母。《集韵·屋韵》:‘
,《说文》:“酒母也。”或作鞠、麴、麯。’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革部》:‘鞠,叚借为
(麯)。’”[1](p670) 3.借字与本字声同韵近 这类通假借字与本字声纽相同而韵部相近,共3个,如:瞀—鍪。 (4)铁甲、鞮瞀(鍪)各四。(826) (5)兵、守御器,弩折伤,承弦,糒少,甲、鞮瞀(鍪)毋里,皆不应薄。记到,以所举见吏备偿,从可。(1036) 《说文·目部》:“瞀,氐目谨视也。从目,孜声。”《说文·金部》:“鍪,鍑属。从金,孜声。”《广韵·尤韵》:“鍪,兜鍪。”“瞀”古音在明纽幽部,“鍪”古音在明纽侯部,二字双声,韵为旁转,且具有相同的声旁“孜”,可以相通。简文“鞮瞀”即“鞮鍪”,古代战士的头盔。《墨子·备水》:“剑甲鞮瞀。”孙诒让《閒诂》:“鞮鍪,即兜鍪也。兜鍪,胄也,故与甲连文。”《说文·冃部》:“胄,兜鍪也。”段玉裁注:“按古谓之胄,汉谓之兜鍪,今谓之盔。” 4.借字与本字声韵皆近 这类通假借字与本字声纽和韵部都不相同,但相近,共3个,如:童—董。 (6)临泽候长童(董)贤,马一匹。(1044) “童”字《敦煌汉简》[2](P259)、《敦煌汉简释文》[3](p107)、《中国简牍集成》[4](p133)、《敦煌马圈湾汉简集释》[1](p637)直接释为“董”。该字作
,显为“童”。《说文·
部》:“童,男有辠曰奴,奴曰童。女曰妾。从
,重省声。”“童”古音在定纽冬部。“董”古音在端纽东部。二字声为旁纽,韵为旁转,声韵皆近,且具有相同的声旁“重”,可以相通。简文中“董”为姓,“童(董)贤”应与简1045“候长董贤,私马一匹”中“董贤”为同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