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素动词向名词范畴转移的机制

作 者:

作者简介:
贺天琪,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香港城市大学翻译及语言学系;何洪峰,华中科技大学中文系(武汉 430074)。

原文出处:
汉语学报

内容提要:

动素名词即由两个动语素组合而成的名词,成分与结构异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共456个。动素动词范畴转移为名词,经历了动语素>动词>名词三个阶段。动素动词范畴转移有其独特的机制:句法上带名词化标记,做主宾语,做“有、无”的宾语;语义上从动态到静态,陈述到指称,获得量化特征。认知上是转喻和隐喻。动素动词重新范畴化有其外在与内在的动因:词义系统驱动;认知机制驱动;表意创新驱动。


期刊代号:H1
分类名称:语言文字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0 引言

      “范畴化(categorization)指人类将经验组织成各种一般概念及相关符号的整体过程。”(克里斯特尔2000[1997]:51)由语素构成词就是一个范畴化过程。在此过程中,构成成分的性质、功能和整体结构一致的,是同质结构,比方名语素构成名词(如“书本”),动语素构成动词(如“学习”)等;其构成成分的性质、功能和整体结构不一致的,是异质结构,比方名语素构成形容词(如“机械、道德”),动语素构成名词(如“出纳、摆设”)。异质结构均发生了语义及功能的重新范畴化,这一过程是有迹可循的,即有其独特的句法、语义及认知机制。

      双音动语素组合引起了学界关注,有学者从构词语素出发,分析其语法功能(饶勤1993;蒋雪2010;李星岐2012)。苑春法、黄昌宁(1998)基于清华大学汉语语素数据库,统计了语素构成双音复合词的类型,其中动素名词共218个,在双异质名词中数量最多,值得深入研究。

      双音动素名词,即由两个单音动语素()组合而成的双音复合名词:

      

      该类名词的构词语素与整体词性具有异质性,其构词过程经历了从动语素范畴到名词范畴的转移。本文基于《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统计出456个双音动素名词,分析其重新范畴化的历时表现、转移机制及动因。下文例证及各统计数据如无特别标注,均来自《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一、动素动词向名词范畴转移的历时表现

      “在语法领域里,范畴化指确立一组用于语言描写的分类单位或特性,它们的基本分布相同,并在语言中始终以一个结构单位出现。在语言演变过程中,一个单位的所属范畴可能发生重新范畴化(recategorization)”(克里斯特尔2000[1997]:52)。动语素向名词范畴的转移,先是动语素范畴化为动词,再由动词重新范畴化为名词。第一阶段是构词过程,即动语素凝固为动词;第二阶段是范畴转移过程,存在“中间阶段”。

      1.1 动语素的动词范畴化

      之间必然存在语义及语法联系:语义上,二者处于同一上位范畴;词法上,二者间存在并列、偏正、支配等词法关系。

      1.1.1 语义上的范畴化

      结合的基础是属同一语义范畴。苏新春(2013)将动词按语义分为3类:生物活动、社会活动、运动与变化。构成同一个名词的动语素均属于同一语义范畴:

      

      1.1.2 语法上的范畴化

      

      其中,并列式和连动式共311个,占总体的68%,是动素名词最主要的构词方式。这是因为动素名词由“”的词法结构压缩而来,两个动语素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与并列、连动的情况不谋而合。另外,89%的并列式是同义并列,连动式则全部为同义连动。这是因为古汉语中的同义单音动词多“连文”出现,互训对释,频繁连用而固化成词。

      1.2 动词重新范畴化为名词

      同一语义范畴的凝固为动词后,进入动词范畴,获得动词语法范畴的性质、功能。这类动词可经重新范畴化,进入名词范畴,获得名词语法范畴的性质、功能。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过程。大致可分两步:半名词化>纯名词化。

      1.2.1 半名词化

      半名词化即名词、动词义并存的词。该类词尚未完全范畴化为名词,兼属动名两类,共333个。如:

      疏漏:①疏忽遗漏。②疏忽遗漏的地方。(P.1212)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