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

作 者:
田亮 

作者简介:
田亮,同济大学社会科学系讲师、历史学博士

原文出处:
学术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发生在6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次最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战前和战后,恰恰都是国内阶级斗争比较激烈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能捐弃前嫌,休战言和,齐集于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大旗之下,共赴国难,这无论如何都是爱国主义思想的伟大胜利。作为一个爱国主义思潮汹涌澎湃的历史时期,抗战时期的中国史学表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姑以“爱国主义史学”名之。

      一、蓬勃兴起的爱国主义史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史学素有立足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优良传统。就近代而言,中国史学正是围绕着救亡图存这一时代主题而发展起来的。国民党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的侵略面前一再妥协退让,激发起全国人民的爱国保土热情。在爱国主义思想的激荡下,中国史学的经世传统特别是近代史学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空前的高扬。爱国思想在所有主张抗战的史学派别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爱国主义史学蔚为大观,其内容主要是:

      第一,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阐发优秀的民族文化,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不仅有助于提高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需要。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落后挨打,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损害。面对强邻的欺凌,透过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扶起失落的民族自信,其意义非同小可。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上,为了抗击异族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各民族都涌现出了自己的民族英雄。同时,在历代王朝战争中,也涌现了无数忠贞不渝、敢战敢死的忠臣义士。在中国,“气节”二字备受重视,人们对坚守气节者推崇赞扬有加,而对丧失气节者贬斥鞭挞唯恐不及。这几乎是中华文化独有的文化传统。它在国家和平、社会安定时期往往不为人重视,但每当国家民族遭受外患之际则会闪耀出灿烂的光辉,激励志士仁人们为正义事业冲锋陷阵,视死如归。在全民族反抗日寇入侵的伟大战争中,借助历史学来发扬光大这些优良传统,必将产生难以估量的精神感召力。

      首先是历史人物传记大量涌现。历代的英雄志士受到极大的关注。如许多报刊登载论述、歌颂屈原、张骞、班超、苏武的文章。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尖锐,英雄志士辈出,岳飞、陆游、文天祥等英雄故事被不断地演绎;相反,充当汉奸出任伪职的张邦昌、刘豫,对敌妥协残害抗敌将士的秦桧、贾似道之流则遭到无情的鞭挞。明代击退瓦刺的民族英雄于谦、抗倭名将俞大猷、戚继光,以及抗清名将史可法等,也受到较多的注意。总之,战时人物传记和史学评论都把民族气节作为标准来褒贬人物,裁量时政,以史学为抗战服务。

      其次是国史编著层出不穷。一国历史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就非常重视历史学的地位和作用。他指出:“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1 〕章太炎则把民族主义和史学喻为庄稼与水份养料的关系,他说:“民族主义如稼穑然,要以史籍所载人物、制度、地理、风俗之类为之灌溉,则蔚然以兴矣。”〔2〕其弟子朱希祖尝论“国亡而国史不亡, 则自有复国之日”,认为我们“民族之所以悠久,国家之所以绵延,全赖国史为之魂魄”,因而主张开馆修史,“藉历史以说明国家之绵延,鼓励民族之复兴。”〔3〕国学大师柳诒徵也认为,要发扬爱国精神, 只有研究中国的历史。而且在他看来,鼓励民族精神,不能只讲岳飞、史可法,因为他们所处的时代是中国衰弱的时代,多讲“不免使人丧气”;他主张大讲特讲中国国势最强盛的历史时期如初汉盛唐,即“欲求民族复兴之路,必须认清吾民族何时为最兴盛,其时之兴盛由于何故,使一般人知今日存亡危急之秋,非此不足以挽回溃势。”〔4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抗战时期也以阐扬民族文化、砥砺抗敌士气为己任。他撰著国史,“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5〕他在书中表达了对民族文化的深切热爱、 对抗击异族侵略的民族志士的景仰,并直抒抗战必胜的乐观情怀。缪凤林继承二十世纪初国粹主义史学思想,认为,“爱国雪耻之思,精进自强之念,皆以历史为原动力,欲提倡民族主义,必先昌明史学。”〔6 〕钱穆强调国人应对国史以及民族文化怀着一种“温情与敬意”,认为国史的任务在于“将国史真态传播于国人之前,使晓然了解于我先民对于国家民族所已尽之责任,而油然兴起慨想,奋发爱惜保护之挚意”,要“复兴”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必将有待于吾国人,对我先民国史略有知。”〔7 〕邓之诚指出,“二千年来,外患未尝一日或息,轩黄胄裔,危而复安,弱而能存,灭而再兴者何?莫非由群力群策得来。其艰难经历,非史事何由征之?故欲知先民缔造之迹,莫如读史。”又言:“今诚欲救亡,莫如读史。”〔8〕章太炎明确指出:“鄙人提倡读史之志,本为忧患 而作。顷世学校授课,于史最疏。学者讳其伧陋,转作妄谈,以史为不足读,其祸遂中于国家。”〔9〕

      总之,一大批具有民族主义思想的史学家们,“强调历史教育的功用,企图以祖国光荣史迹来增强民族自信心,来鼓励抗战精神。 ”〔10〕在“读史救亡”、“文化救国”思想指导下, 抗战前后涌现了一大批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的通史、断代史和专门史,历史教育也受到应有的重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