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的统治及香港人民的抗日斗争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铁道师院学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

      1941年12月25日,日军占领香港,实行军国主义殖民统治,企图抵销英国统治的影响。日军对香港的经济进行统辖,实行军用手票制度,大肆掠夺官、民物资与财富,残暴对待香港人民与集中营的战俘,弄得香港民不聊生。一座繁华的百年良港,成了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

      日军在九龙半岛酒店设军政府兼理民政,并改变香港区划,将香港岛划为12区,九龙划为10区。每区设区政所,后更名为区役所,有正副区长各1人,副手若干人,他们的任务是管理物资配给、户籍调查、市面卫生和人口往来等地方事务。[1]为把香港变成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日本侵略者费尽心机,“改换门庭”便是手段之一,如香港被改名为“香岛”,1941年被改为“昭和十六年”。香港的街道,也换上了日本天皇的名号,如皇后大道中,改为中昭和通;德辅道中,改为中明治通;半岛酒店也改为松本大酒店。总之,一切都日本化了。在文化上,日本为了实行奴化教育,着手在九龙设教员养成所,考得后,经6个月训练,即派赴各校任教员。还另编奴化教科书实行奴化教育。新闻报刊处在日本军政府的监督之下,戏剧宣传和电影均受到严格统制与检查。[2]

      1942年2月20日,日本正式宣布香港为日军占领地,成立香港占领地总督府,以汇丰银行大厦为总督部,由陆军中将矶谷廉介任总督,平野茂为副总督,军政府完成其过渡使命而宣告撤销。

      日军抢劫成性,富庶的香港及其市民成了任其宰割的俎上鱼肉。日本攻克香港,在庆祝他们“胜利”的“入城式”一过,便放纵士兵到处掳掠和寻欢作乐。滑稽的是,日军一边实施暴行,一边发布所谓安民告示,宣称“保护华人财产”,强调“香港战争是对付白种人的战争,”以此拉拢华人与之合作。可是,许多华人的店铺被封,尤其是象先施、永安、大新、国货公司、五金行、汽车行等大店铺。被封的公司、银行分别由“军部管理”和“金融班管理”。尽人皆知,所谓“管理”实为变相强抢罢了。更有甚者,日军明火执杖地行抢,有目击者说:日本军队在海军船坞附近,正在整理一捆捆的猎获物,它们都用麻袋扎起来,堆满一块空地,一个敌兵在票签上写下到站地名:“神户……”,不久,卡车将堆集好的“猎物”带到西环的码头,放进大轮船,这些轮船就一直驶向日本。[3]

      日军更为恶劣的行径是大肆发行军用手票,对金融公开掠夺。英军投降后,日本第23军司令官酒井隆中将立即宣布,日军所使用的“军用手票”为香港合法货币,港币二元兑换军用手票一元。军票乃当时日本侵略军在发放军饷时的代用货币。军票不同于日元,并非银行发行的法币,而是由日本政府发出的全年储备的军饷,故不能在日本国内流通。但是,日军每占一地,即在当地强行以军票购买物资,强迫商人使用,借以达到以战养战的目的。到1943年6月31日,日军总督进一步通令:禁止使用港币,限人民于一定期间将所存港币向台湾银行比照4:1的比率兑换军票。此后日军便大肆搜查,一旦发现仍藏有港币而未兑换的居民,即以酷刑惩罚,毒打、灌水、“老虎凳”、“脱指甲”、“放飞机”等刑罚无奇不有。被施刑者往往因承受不了痛苦而死亡。[4]

      与此同时,日军威逼被囚禁在集中营里的汇丰银行副主任英国人海地,签发所有库存的50元以上的大面额港币,随即杀人灭口,并将这笔大额钞票拿到仍使用港币的澳门抢购物资。

      香港居民手上和存于银行的港币,从逐步减值到最后变成一堆军用票废纸。

      如果说日军刚占香港时,人们处于极度恐惧之中,那么接下来的岁月则处在极端的煎熬中。日本把香港变成了流氓世界。居民毫无安全可言,生命如草芥,过路人可能平白送命。一个广东人在皇后大道西边,被日军罚在道旁顶石而立,只因他经过日军岗哨时,没有脱帽。[5]

      劫后的香港物资匮乏,致使黑市活跃。那些因战争失业的人,为糊口,不得不加入黑市小买卖的行列,所以这些人有穿西服的、有穿短衫的,还有一些漂亮的小姐们。许多日用品都比以往贵了几倍甚至几十倍。商贩担心着会被日军以买为名勒索搜刮,购物者则怕买回以石灰粉或其他矿石粉冒充的面粉。千辛万苦买到的一点儿食品还须提防半途被抢去。

      二

      面对日军的暴行和黑暗统治,地下抗日活动一直很活跃。因此,日军为捕捉抗日分子,严格控制进出香港的人员,经常突击检查居民的户籍、证件,并有暗探、汉奸,随处出没,稍有嫌疑,即遭荼毒。日军越是凶残,抗日烽火越是熊熊。作为被封锁的孤岛,其抗日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并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和影响。

      香港整个为日军所占、不可能存在大规模的抗日部队,当时,能以武力抗击日军的只有中共领导的东江抗日纵队,以及由外籍军人组成的队伍——英国军人服务团。因此,小规模且机动灵活的游击战和频繁的地下活动,就成为香港抗日斗争的显著特点。如,他们安排爱国文化名人偷渡回国,营救集中营的“战犯”,从而保护了一批精英。更经常的活动是袭击日军仓库,攻击日军哨所,还进行广泛的地下宣传活动,发动群众,开拓游击根据地,给日军制造麻烦。这些小型经常的斗争使日军终日疲于奔命,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牵制了日军,同时协助并呼应了内地的抗日斗争。另一特点是借香港的国际性地位,展开国际合作,还向海外宣传抗日并吸收华侨捐资,利用香港的地理位置,为内地转运和偷运物资,有力地援助了中国主战场的抗日斗争。

      1941年12月,日军大举进攻香港之后,东江抗日游击队派出曾鸿文、黄冠芳、江水等人,率领几批武工队员,进入“新界”。这是日军兵力难以顾及的地方,游击队遂谋求在此发展基地。初进港九,游击队收集了英军溃退时遗弃的大批武器弹药和生活物资,肃清了十五、六个匪帮,在新界、沙头角和大埔等地打开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