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历史回顾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轶杰,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北京 100009

原文出处:
当代中国史研究

内容提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启动阶段。从70年代初起,北京市以消烟除尘工作为中心,由空气污染调查入手,将空气污染治理逐步从末端治理向根源治理推进。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综合治理,北京市空气污染状况得到初步遏制。回顾总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理解中国空气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群众性消烟除尘会战是空气污染的末端治理、运动式治理,而从源头上综合治理空气污染才是根本之策。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7;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952(2019)03-0098-15

      近年来,中国华北地区空气污染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目前学术界关于空气污染治理史的研究多集中于国家层面,针对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史的研究以概述和地方志记述为主。①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档案等文献资料,将北京市空气污染形成与治理的历史进程置于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脉络中加以考察,以期总结20世纪七八十年代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经验与教训,认识和理解中国空气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的长期性、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

      1970-1971年:北京市对空气污染的调查

      新中国成立后,在“从消费城市变为生产城市”[1]方针指导下,北京市优先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20世纪70年代,北京市工厂总数较解放前夕“增加了近20倍”[2],“拥有钢铁、冶炼、化工、仪表、机械、轻工等大中型工厂近1700个”[3]。北京市出现了锅炉、窑炉烟囱林立的景象,发生了空气严重污染的情况,反映空气污染综合指标的烟雾日由50年代的年均60余天发展到60年代的年均120余天。[4]据统计,70年代初北京市发生能见度小于5级的次数是60年代的6倍,达到32.4%,占全年的近1/3。[5]

      其实,早在新中国工业化起步之初,中共中央就意识到了工业污染的问题,并提出了综合利用“三废”(即废水、废气、废渣)的设想。[6]但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原来一些行之有效的工业管理规范未能得到较好的执行,导致污染进一步加重。1969年初,四川宜宾发生天原化工厂超标排放废苯,导致长江宜宾段江面油光一片,失火烧毁船只、烧伤船工的事故。[7]

      环境污染的加剧引起了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从1969年起,周恩来就要求中央调查部研究局搜集整理国外有关环境保护的信息与材料。[8]通过这些资料②,中央了解了国外关于“公害”(环境污染)及治理的最新进展。1970年11月15日,周恩来专门要求北京市进行调查,监测北京市及其周边环境中“有无汞和其他有害物质”。[9]1971年2月15日,周恩来在接见全国计划会议部分代表时指出:现在“公害”已经成为世界的大问题。我们要积极除害,变“三害”为“三利”。[10]4月5日,周恩来在接见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代表时又指出:“在经济建设中的废水、废气、废渣不解决,就会成为公害。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公害很严重,我们要认识到经济发展中会遇到这个问题,采取措施解决。”[11]

      1971年4月27日,卫生部军事管制委员会(以下简称卫生部军管会)发出《关于工业“三废”对水源、大气污染程度调查的通知》,强调为了开展“三废”的综合利用,各地区要调查清楚辖区内主要厂矿“三废”对河流、大气、水源的污染情况及危害程度,从而化害为利。③为此,卫生部军管会在1971年底举办了工业“三废”污染调查经验交流学习班,对全国各地有关工业“三废”综合利用的经验进行了交流。④

      此外,自1970年11月起,中国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研究所组织北京市7个卫生、城建单位开展了北京市汞污染调查,对北京化工厂等10个电解汞工艺集中的工厂和单位周边空气中的汞污染展开了调查。[12]随后,根据卫生部军管会的要求,劳动卫生研究所、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三废”管理办公室⑤(以下简称市革委会“三废”管理办公室)和市卫生局组织20余家单位开始对北京市3个主要工业区及市区的空气污染进行调查。⑥

      北京市先从工业比较集中的朝阳区和石景山区开始着手空气污染调查。当时,朝阳区以化学工业为主,该区工厂的二氧化硫和氯气排放量大,影响面广。[13]石景山区的北辛安地区1个月的灰尘自然沉降量达每平方公里182.24吨,超出清洁对照点18.8倍。[14]1970年,石景山区适龄青年参军体检中,30%的青年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几乎挑不出适合的海空军入伍士兵。⑦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市已经形成了以大中型工厂为中心的点源型空气污染。

      1972年: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的起步

      1972年2月初,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前夕,周恩来陪同外宾乘车经过西单路口时看到浓烟滚滚,立即指示工作人员转告北京市要把首都的烟尘治理好。[4](p.139)2月12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以下简称市革委会)召开消烟除尘紧急会议,决定“抓紧解决一下锅炉冒黑烟的问题”。⑧北京市空气污染治理工作就此展开。

      3月5日,北京市清仓节约办公室⑨成立消烟除尘组,负责解决烟囱排放黑烟问题。3月21日,市革委会召开消烟除尘现场会,做出三项决定:一是推广简易土法改炉;二是开展锅炉普查;三是各区(县)、局要成立抓消烟除尘的工作班子。⑩

      通过初步的调查与监测,4月7日,北京市卫生防疫站提交了《北京市二氧化硫污染情况初步调查汇报》,指出北京市城近郊区二氧化硫普遍超标,其中近郊区以工业点源污染为主,散煤燃烧、采暖燃煤和中小工业废气低空排放共同造成中心城区的空气污染,并提出了有计划、分期分批实现燃料煤气化和采暖管道化等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