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共政治教材中“子弟兵”的书写  

作 者:
刘意 

作者简介:
刘意(1981- ),南方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广州 510515

原文出处:
黑龙江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锻造出一支被人民群众亲切称为“子弟兵”的革命军队。这支担负起抗日救亡伟大任务的军队的事迹,也被写入政治教材中,《预备兵政治教材》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部。它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专门为预备兵编写的一本政治教材。品读这本教材,可以看出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对预备兵的身份困惑辨别清晰、对模糊认识晓之以理、以典型事例动之以情。这本教材分别从历史脉络、内部状态、作战方式和精神面貌等方面对子弟兵的面相进行了勾画,由此可见该教材——书写军队光荣历史,展现了子弟兵光辉形象;凝练军队显著特色,给予预备兵愿景目标的指引;强调军队政治教育,永抓意识形态话语权。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9)03-0148-07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锻造出被人民群众亲切称为“子弟兵”的革命军队。这支革命军队以其特有的政治教育工作闻名,以自觉维护中国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己任,担负起伟大的抗日救亡任务,并被写入中共编制的政治教材之中。以中共编印的政治教材为研究样本,探究中共领导军队的政治教育以及“子弟兵”形象等研究成果,十分稀缺,且均未涉及本文将要讨论的《预备兵政治教材》[1]。而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即编印有较多的政治教材,而且至今保存完好,例如《八路军军人必读》《冬学教材》《预备兵政治教材》《拥军教材》等,因此加强对抗战时期政治教材的研究是十分必要和有价值的。作为抗战时期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具影响力的中共机关报《晋察冀日报》的副刊《子弟兵》,在1942-1943年从第52期到第67期分10次间续刊登了《预备兵政治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一本极具代表性的政治教材。《教材》是晋察冀军区政治部针对预备兵所专门编制的教材,为预备兵讲述了子弟兵是一支怎样的军队,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军队建设和开展军队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窗口,也是考察中共对子弟兵的话语建构的重要文献资料,因此对其进行内容梳理和理论总结有着重要意义。

      一、《预备兵政治教材》的章目及特点

      《教材》产生的背景是:晋察冀边区众多青年志愿报名加入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为确保部队质量,把志愿报名但暂时尚未入伍的边区青年组成预备兵,形成稳定、可靠的兵员补充力量,以应对抗日战争进入的相持阶段。《教材》内容短小精悍、浅显易懂,每一课的主题鲜明,且每课后附有讨论题,是预备兵了解与掌握革命军队性质、政治纪律、群众纪律、战略战术及子弟兵英勇献身精神的极好教材。《教材》始终围绕一个中心,即让预备兵向子弟兵看齐,以解答预备兵关心的问题为导向,从而起到动员广大边区青年紧密团结在党和八路军周围坚持抗战到底的作用。《教材》的章目情况见下页表所示。

      

      时人曾评论说:“拿前方已有的教材来说,不是过于深奥,就是零碎的,没有系统的,因此影响到教育计划很困难,要根据书籍材料来决定教育计划,不是由教育计划来决定书籍的采用。因此也影响到学习的人不能有系统的去进行学习。”[2]而根据《教材》的章目和内容及相关文献资料的记载可知,《教材》除具有通俗易懂、较为系统的优点外,在关于子弟兵书写方面有以下三个显著特点。

      第一,对身份困惑辨别清晰。1940年11月11日,彭德怀在关于紧急动员进行反“扫荡”致贺龙等电中强调:“为着保持长期继续反‘扫荡’胜利,必需准备预备兵,不断的补充主力。”[3]3311942年1月13日,晋察冀边区政府颁布《晋察冀边区志愿义务兵役制实施暂行办法》;同年3月,晋察冀军区颁布《志愿义务兵役条例》。志愿义务兵役制度的出台得到边区人民广泛认同和热烈响应,同年3月初,晋察冀边区各地报名入伍者即已超过规定人数的2倍以上,其中北岳区最为突出,实际报名人数超过原定人数的5倍。预备兵,是经村公所审查合格,履行了登记手续的待征入伍者。晋察冀边区推行志愿兵役制,在获得充足兵员的同时,也亟须解决尚未正式入伍者的身份困惑——到底子弟兵、预备兵和民兵三者有何区别和联系?身份困惑将导致行为上的犹豫,进而会影响忠诚度和战斗力的生成。而《教材》在第一课中对预备兵与子弟兵、民兵的区别和联系则有专门的讲解和概括:“预备兵是随时准备应征入伍的子弟兵”,“是民兵的一部分”。《教材》第二课回答了预备兵与民兵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虽然预备兵是民兵的一部分,都要“自觉地为了边区人民的利益,为了抗战的胜利,热诚的负担抗战勤务,努力增加生产,和开展群众游击战争,配合子弟兵保卫家乡,保卫边区人民的生命财产”,但预备兵和民兵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预备兵同志们已有了更高的政治觉悟,他们对国家民族和边区人民负责任是要更大更多些”;是“随时准备应征入伍的子弟兵,所以他们除了受一般的民兵教育外,还要受更高的军政教育”;可以参加子弟兵的俱乐部,提早熟悉子弟兵的生活。《教材》讲明了预备兵处于子弟兵、民兵之间的特殊位置,一方面用“随时准备入伍”“一部分”等词语概括预备兵的存在状态,另一方面从具体职能上对预备兵进行明确界定,从而确保预备兵成员明白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第二,对模糊认识晓之以理。晋察冀边区志愿入伍的青年,尽管对边区子弟兵有大概了解,但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例如《教材》第三课开篇指出:“提起边区子弟兵,边区老百姓谁都知道那就是自己的队伍。可是他的来历是怎么回事呢?他为什么叫子弟兵呢?这可就有人说不清楚了。”还比如,子弟兵队伍里所有干部战士都像亲兄弟般地相亲相爱,但究竟团结友爱在子弟兵队伍中是如何实现的呢?子弟兵中每个战士都在努力学习,但他们努力学习一些什么呢?子弟兵有严明的政治纪律、军事纪律和群众纪律,为什么要有这些纪律呢?为什么子弟兵的指战员会自觉地遵守纪律呢?遵循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目的是什么?运用灵活巧妙的战法是八路军的光荣传统,而这些战法的特点究竟表现在哪里呢?凡此种种,预备兵亟需通过接受再教育找到正确答案。另外,消除各种模糊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抵制各种谣言。例如汉奸和反共分子叫嚷道:“子弟兵就是八路军的新兵”,“子弟兵只吃小米不打仗”,“当子弟兵苦得很,倒不如参加‘民军’去,每月还有十几块钱。”[4]《教材》对子弟兵精准的书写,正是对一切谣言和中伤有力的回击。预备兵经过认真学习《教材》,提高了自觉抵制这类谣言的能力,并以坚定加入子弟兵的行动击破了此类谣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