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共产党开避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的考察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兴农 杭州师范学院。杭州310012 徐文俊 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310025

原文出处:
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共产党开辟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了历史的考察,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光芒的照耀下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探索而取得的。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崭新实践中,“开始找到了中国自己的建设道路,创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在这一理论的指引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历史性的成就举世瞩目。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从而在国际共运史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国际意义。学术界各方人士对此作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对这条道路的论述大多偏重于理论解析而缺乏史的研究。“读史使人明智。”对此进行史的阐析,无疑能加深我们对中国特色的理解和实践。笔者不惮浅陋,对这条道路的开辟作一番史的考察,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并就教于大家。

      (一)

      近一个半世纪以前,马克思曾断言:一切社会形态的发展,最后终将进入社会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马克思依据他的世界革命理论,提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充分发展,将是产生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前提的设想。依据这种设想,列宁根据苏联的特点和当时世界革命的形势,成功地进行了十月革命,从而证明了在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可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的成功,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从此,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这条带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城市苏维埃道路就成了共产国际指导各国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样板和模式。有其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成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开始就是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进行的。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道路时,一再试图“选定”走城市暴动的道路。党内的一些教条主义者也对此深信不疑。然而,这种固守十月革命道路的具体模式的做法是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在中国搞“城市暴动并不能赢得政权的建立”[2] 。以毛泽东同志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排除了共产国际的“选定”和党内教条主义者的干扰;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从而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在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开辟了一条新的争取民族解放的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历史事实表明,马克思主义是照耀全人类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的灯塔。各国无产阶级必须结合本国的特点在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下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通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固守某一种模式或者不善于总结在探索中得到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无论是苏联特色的城市苏维埃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都给我们提供了这一宝贵的经验。

      (二)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光芒的照耀下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探索而取得的。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的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没有人为我“选定”建设道路。但对中国人民来说,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事业,没有经验可以借鉴。更何况“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3]我们“承继下来的”不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也不像苏联那样具有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生产力,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贫穷落后、百孔千疮的烂摊子。面对这种“直接碰到”的烂摊子,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经典作家那里没有也不可能找到现成的答案,唯有苏联的经验可资借鉴。于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之初,“对搞社会主义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情况下,无可奈何地‘照抄’苏联的办法,走上照抄苏联的道路。”[4]“选定”偏重于外在的要求,“照抄”则偏重于内在的驱动。无论是“选定”还是“照抄”都是对具体实践的一种偏离,都偏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都没有成功。”[5]这是早已被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此,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过来的中国共产党人虽然无可奈何地走上了“照抄”的道路,但“总是不满意”、“心情不舒畅”[6]。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在不满意、不舒畅的照抄中,开始了对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应当承认,在当时,苏联模式确有它的优越性,它不仅医治了战争的创伤,而且其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的资本主义国家,显示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将共产主义作为自己崇高理想的中国共产党,尽管在长期实践中所开创的中国革命并不是模仿苏联革命而取得胜利的,但中国共产党人把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建国以后,中共中央发出了向苏联学习的号召,把“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实践‘当作’全党干部的重要任务”。这虽然与新中国刚成立后帝国主义国家对我们封锁以及我们也不太愿意向他们学习有关,但确实也充分表现出了力争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迫切心情和良好意愿。但富于探索精神的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不满足于榜样的力量,在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时,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这条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式的道路完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而且,正是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显得生机勃勃,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也处于蒸蒸日上的日子里,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及时地提出了“以苏为戒”的口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7]比如,处理重、轻、农的关系问题,苏联仅重视发展重工业而忽视发展轻工业,特别是农业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他们片面注意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与货币不够,货币不稳定”[8]等问题,这些都是要引以为戒的。毛泽东在大量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提出这十大问题都是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9]。毛泽东同志决心另辟蹊径,走出“照抄”,走自己的路。“我们的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10]“比如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也没有。”[11]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善于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一切国家的好的经验,我们都要学,不管是社会主义的还是资本主义的,这一点是肯定的”,[12]但“我们的方针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地搬运。”[13]“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中合乎科学的方面。”[14]这种坚持马克思主义,摆脱固定模式,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引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建设经验的探索精神是十分可贵的,至今仍闪烁着真理的光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