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的道德向度

作 者:

作者简介:
夏正江,教育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234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作为一个规范性概念,“教育”必然包含道德的意图或目的;教育的内容必须能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或社会进步施加有益的影响;教育的方式、方法必须具有道德上的可接受性。从根本上讲,教育是一项道德的事业。为了论证这一命题,首先,阐述了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及尊严,分析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其异化现象;其次,探讨了学科的育人价值、各种课程知识的比较价值,以及课程知识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最后,选取“理智的诚实与自由”“尊重与关爱”“平等与公平”三个范畴,阐述了教育过程与方法的道德属性。分析表明,“教育”概念本质上是一个道德的概念,教育实践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实践。离开了道德的向度,教育将丧失目标与方向,并失去自身存在的意义。


期刊代号:G1
分类名称:教育学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19)03-0075-(13)

      早在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育学作为一门科学具有两个理论基础,一个是伦理学(实践哲学),另一个是心理学。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与手段。其实,从现代的观点来看,伦理学并不仅仅用来规范教育的目的,也用来规范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师生关系的处理,同样离不开伦理学。无论从哪个方面看,教育都是一项关乎德性的活动,是一项道德的事业。何以如此?本文尝试从教师职业与教育目的、课程与教材内容、教育过程与方法三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教师职业与教育目的的道德向度

      1.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与尊严

      “教师”这个职业究竟是干什么的?与其他职业相比,它有什么不同?或者说它的独特地位与价值体现在哪里?有人说,“教书育人”是做教师的天职。但这个回答太过笼统,远不能揭示教师这个职业的内在特性及其重要性。早在17世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就讲,“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①康德也同意,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成为人。在他看来,“教育是完成人类本性的大秘密”。②唯其如此,在人类的各种发明中,“政治”和“教育”是最为困难的两门艺术。③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1897)中指出,学校是促进社会进步和变革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生长”。④巴格莱在1934年发表的《教育与新人》中指出,人类社会的进化不同于一般生物的进化,社会的进化主要靠教育,教育属于“社会遗传”,它是“社会进化的一个基本因素”。⑤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指出,教育造就了人的第二天性,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兴衰与走向,“教育方面的失误是对未来影响的开端。在这方面,不会立刻看出国家领导的失败,而是在许多年后,这种失败才会突出地暴露出来。政治家们都没有兴趣重视教育,他们关心的只是目前对下次选举有关的事务。但是从长远来看,对教育的疏忽而引起的反响比任何其他因素要更大”。⑥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在所有职业中,教育是最伟大的工作,因为教师将为这个世界造就一代新人,“在学校里,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因为他们担负着人类未来的幸福……教育是最崇高的事业,比政治家伟大,比世界上的王子们伟大”。⑦在克里希那穆提看来,教师必须拥有深刻的人文关切,他的职责并不仅仅是传达和交流知识,“他必须关心品行,关心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关心一种生活方式——善的绽放。他必须关心自己学生的未来和人类的未来”。⑧

      以上所论表明,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它是一份神圣的事业。早在公元前4世纪,苏格拉底就提出,当医生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如果一个人为了金钱行医,他就不会成为一个好医生。优秀的医生绝对不会把“赚钱”放在医疗决策的首要位置,对他们而言,“做对患者最有益的事”才是唯一需要考虑的事情。⑨这一点同样适用于教育这个行业。教师不能把谋生和赚钱当作自己从教的最高目的,否则,他是不可能成长为一个好教师的。18世纪法国哲学家卢梭曾讲过,“有些职业是这样的高尚,以致一个人如果是为了金钱而从事这些职业的话,就不能不说他是不配这些职业的,军人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样的职业”。⑩教育之所以是一份崇高、神圣的事业,原因就在于,它既是塑造人的精神生命、造就人的第二天性、培养一代新人、使人成为“人”的活动,也是通过精神遗产的不断传承与更新,通过一代又一代新人的培养,延续人类文明、促进社会进步与变革的一种活动。这正是教师这个职业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的地方,也是教师这个职业之所以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的根本原因所在。明乎此,就不难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内在价值与尊严之所在,以及教师职业幸福的真正来源。

      2.现代教育的价值追求及其异化

      毫无疑问,学校应当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统领性和根本性的大问题,也是一个所有办学校、搞教育的人都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笼统地讲,教育的目的在于“立德树人”,但要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却因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而不同。就当今而言,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从不同学段教育的相互衔接来看,中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其目的在于为学生以后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基。所谓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并不仅仅体现在“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还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探究意识、心理习惯与人生态度等方面。换言之,基础教育的“基础性”是全面性的,它内含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的意图。所谓“全面的、和谐的发展”,就是要对学生进行全人格教育,培养“完整的人”。

      什么是“完整的人”?这首先体现在“身”与“心”(精神)的和谐上。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其次,体现在心灵内部“认知”“情感”与“意志”的和谐发展上。用当年王国维的话来讲,这三者分别体现为智育、美育和德育。“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11)所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对“完整的人”所做的最好诠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