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战争中的中国战区

作 者:

作者简介:
冯治:江苏省委党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王磊:江苏省委党校讲师。

原文出处:
东南文化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In a long time,for some reason,the role of China in W.W.Ⅱ has notbeen impartially and objectively assessed.The article holds that AntiJapanese War in China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integrated.The issues,therefore,as to how to look at the two main battlefronts,i.e.the liberation area and that with KMT armies,will have much to do with the generalevaluation of the role and status of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in the pacific War as well as in the war against fascists worldwide.The article presents a true picture of what was happening in the China War Zoneafter the outbreak of Pacific War.

      一、中国战区的概念及关于其地位和作用的争议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为了协调作战,中、美、英等国经过双边或多边协商,将整个太平洋战场划分为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东南亚、印缅中国五个战区。随着战争的发展,各战区的范围和名称有不少调整和变化,后来实际存在的有三个战区,即太平洋战区、东南亚战区和中国战区。中国战区最早设立于1942年1月,最初议定区域除中国本土外,还包括越南和泰国。但是战争实际进程并非事先计划所能决定,所谓中国战区应系指中国军队实际对日作战并发挥主要作用的战场。缅甸战场最初虽划归东南亚战区,由英国负全责,但在实际战斗中英国并未发挥其应起的主要作用,中国军队是缅甸战场的主力,而后史迪威指挥中国远征军反攻缅北时用的也是中国战区参谋长的身份。所以,研究中国战区当然不能将缅甸战场除外。至于泰、越两国因中国军队实际并未参战,为方便计,不将其列入中国战区。概言之,本文所谓中国战区实际是指中国军队的所有抗日战场,包括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战场和大陆与缅甸的国民党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虽是全球范围的战争,可从总的方面说,战争主要集中在两个战场,一个是对付德意法西斯的西方欧洲战场,一个是对付日本法西斯的远东太平洋战场。中国战区是太平洋战争中陆战的主要战场,抗击着80%以上的日本军队,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和战胜德意日轴心国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得不到客观、充分的估计和如实、公正的评价;国际上,欧美史学界囿于“欧洲中心论”和狭隘民族主义观念的束缚,不能也不愿予中国抗战以应有的地位,有些甚至故意歪曲和抹杀中国抗战的功勋;国内,台湾学者对国民党正面战场作了不少研究,惜限于一党之私,诬蔑共产党游而不击,实际贬低了整个中国战场在战争中的作用;大陆学者原来只讲解放区的抗日战争,对国民党正面战场否定多肯定少。1984年以后,学术界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研究形成了一个热潮,对抗战初期正面战场的积极作用作了积极、充分的肯定,但仍认为进入相持阶段特别是太平洋战争之后,蒋介石政府精心保存实力,消极抗战,坐等胜利,论述太平洋战争以后的中国正面战场,往往只讲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对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国民党正面战场研究不多,肯定不够,实际上对中国抗战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作用也未能充分估价。

      我们认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个整体,对解放区战场和国民党正面战场评价问题,关系到如何评估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在太平洋战争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应以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本文以“太平洋战争中的中国战区”为题,评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场。战时的中国战区情况错综复杂,场面恢宏壮烈,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多方面,限于篇幅,本文只从军事角度,从宏观上粗线条地勾描中国战区的轮廓。

      二、太平洋战前的中国战场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中国的抗日战争已进行了4个年头,战前的中国战场对太平洋战争以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了至为重要的作用,较之战时毫不逊色。

      战前中国战场最大的作用,是它牢牢捆住了日军的手脚,使其既不能“北上”,也不能“南进”。日军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发动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927年日本即以“田中奏折”的形式提出了先征服满蒙,再征服中国,最后征服东亚和世界的中长期扩张战略。日本自知国小、人少、资源匮乏,仅靠本国的力量难以达到打败苏、美、英,独霸东亚及太平洋的目的,寄希望于征服中国后,以中国的人力物力与列强较量。当时日本军方极为狂妄,认为中国是一个贫弱的国家,只要以少数兵力迅速一击,中国就会屈服[(1)]。然而,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在日本的侵略面前不但没有屈服,反而同仇敌忾,奋起抗战。给日军以巨大的消耗和杀伤。经过一年多的苦战,日军各参战部队减员过半,战斗力大减,兵力不足,补充困难。日本常备军原有17个师团,全面侵华战争后,经过紧急动员,扩充十倍,1937年底,达到34个师团,其中在华北、华中、华南有24个师团,在东北的关东军有8个师团,在本土和朝鲜只有两个师团。即便这样,在华兵力仍感不足,不得不组建伪军以充数,并于武汉、广州会战后停止了对国统区的战略进攻。1938年底,日本御前会议通过的《陆军作战指导纲要》及据此发布的大陆第241号令中明确指出,“大本营的意图在于确保占领区”,“如无特别重大的必要时,不企图扩大占领区”[(2)]。日军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穷于应付,自然无力扩大战争,无论进攻南洋还是出兵西伯利亚都成空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