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K4
分类名称:中国现代史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提要] 香港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史学界至今没有进行系统全面地研究。本文从分析史实入手,认为香港在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一)是中国内地与海外联系的桥头堡,一个重要的国际通道。(二)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前沿阵地。(三)是革命志士反抗国内反动统治的后方基地和活动据点。

      香港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区,在中国新旧民主革命的各个历史阶段,都发挥过特殊而又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史学界对此没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试罗列一些重要史实,论述香港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

      一 史事要览

      1.香港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是从孙中山开始的,而香港则成为这个巨人迈向世界的门户和踏进社会的舞台,也成为他所领导的革命团体和政治力量的活动基地。

      1894年,孙中山在故乡损毁庙堂土偶,酿成轩然大波,被迫前往香港求学,在拔萃书院和中央书院读书。期间,适逢中法战争,他目睹了香港工人拒修法舰和停止装卸法货的正义行动,依靠民众的力量和否定现有政权的思想潜滋暗长,他向挚友表示,学有所成后,“就要准备推翻满清”,“余自己酉中法战后,始有志于革命。”[①]1887——1892年,他再次来到香港,入著名维新人士何启创办的西医书屋,在这里,他倡导革命,惊世骇俗,成为“四大寇”之首。1895年,孙中山又回香港,和当地进步社团辅仁文社合作,成立兴中会总部,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并以此为基地,积极联络内地会党、绿林和防营,筹备广州起义,虽然起义流产,却为孙中山“战争事业”的发端。之后,孙中山经香港逃亡日本,开始职业革命家的生涯。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香港兴中会会员全体转入同盟会,从1907年5月到1908年4月,孙中山、黄兴等以香港为指挥中心,同盟会在粤南沿海和沿边地区发动了六次武装起义。此时的孙中山,被日本禁止入境,只好在新加坡建立同盟会南洋支部。1909年10月在香港设立南方支部,全力经营华南的革命发动,使香港成为革命军事的大本营。

      1912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担任全国铁路督办,曾在香港宣传过“社会革命”。但1913年“宋案”的发生,使他举起了“非去袁不可”的旗帜,又来到了香港。在这里,他调解了胡汉民与陈炯明的矛盾,领导了南方数省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被迅速镇压后,孙中山和战友们在艰难顿挫中继续探索。1920年孙中山在广东重组军政府,但1922年6月陈炯明发动叛乱,孙中山避登军舰,转战香港、上海,并于1923年在广州重建大元帅府,改组国民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国民革命运动高潮呼之欲出。

      2.香港成为中国国民大革命的风暴中心之一

      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香港海员大罢工,则是中国工人第一次直接同帝国主义势力进行的有组织的较量。它开始于香港,波及长江流域,前后经历四个月。1922年1月,香港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罢工,他们在苏兆征、林伟民、邓发等领导下,得到了孙中山和国民党的支持,克服港英当局的种种阻挠和破坏,将罢工坚持了56天,使香港的海上航运、市内交通和生产事业全部陷于瘫痪,“七十年来赫赫奕奕的大英帝国主义终于在中国海员的威力之下屈服了”[②]。

      1925年5月,中国工人阶级再次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多少年来深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对帝国主义的怒火一下子喷发出来。在此期间发生的省港大罢工,更是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工人运动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6月19日,当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香港,邓中夏、苏兆征等领导的香港海员、电车、印务等工会工人首先罢工,其他工会随即响应,并成立全港工团联合会,罢工工人达25万之多。沙基惨案发生后,香港和沙面工人在广州举行省港罢工工人代表大会,成立省港罢工委员会,由共产党员苏兆征担任委员长,对香港实行封锁,香港一时成了“臭港”、“饿港”,英国女王“王冠上的明珠”黯然失色。迫于中国工人的强力,号称“铁血派”人物的英国驻香港总督史塔士也被撤职。直到1926年10月,国民革命的北伐战争已深入到长江流域,前后坚持了16个月之久的罢工封锁斗争才被省港罢工委员会宣布完成了历史使命。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香港成为国内革命者临时的栖息地

      1927年,国共合作的大革命中途夭折了,国内政治局势陡然逆转,工农革命运动走向低沉。和内地革命息息相连的香港,也由革命的前沿阵地变为后方,成为革命者临时的栖息地,成为南北革命家通往的跳板。

      “八一”南昌起义余部在潮汕失败后,周恩来、叶挺、聂荣臻、贺龙、刘伯承、林伯渠、李立三、恽代英、郭沫若、吴玉章、彭湃等许多领导人,都先后分批乘船或绕道到达香港,在这里重新组织革命斗争,或回上海党中央机关。11月,海陆丰第三次武装起义举行,彭湃离开香港,赶回海陆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2月,叶挺等从香港返回广州,发动了广州起义,失败后,他们又再度藏身香港。在这一历史阶段,由于北洋旧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在北方和中原实行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与苏联的联系,上海党中央和南方西南方革命力量的联系,都只有取道香港,象广州起义时的共产国际代表诺伊曼的进出广州、中共部分代表前往莫斯科参加中共“六大”等。1929年至1931年,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派,从上海去广西主持党的工作,发动百色、龙江起义,创建红七、八军期间,就曾经四度旅港(加上1920年他16岁赴法勤工俭学,他五次滞港时间累计近3个月)。香港本地,由于大革命的基础,革命的火种犹存,他们在中共广东省委的领导下,不畏严重的白色恐怖,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28年邓发到香港后,先后建立了太古船坞支部,恢复了香港市委的领导工作,营救、组织和保存了革命力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