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网络分析方法在传播学中的应用及批判

作 者:
谷羽 

作者简介:
G6.321

原文出处: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内容提要:

07


期刊代号:G6
分类名称:新闻与传播
复印期号:2019 年 09 期

字号:

      随着2017版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发布,“数学文化”首次作为一个独立的内容被融入课程标准之中.所谓数学文化,即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1].这一部分内容如果全部在正常学时呈现,对课堂时间、教师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素养以及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等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或者提升应试效果,往往强调的是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习者对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的理解,使得数学文化没有能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运用,仅起到一个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作用.

      如何在不侵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文化的教学呢?本文将在第二课堂、泛在学习理论指导下,基于学习元的资源信息模型,给出微信公众平台的高中数学文化学习的平台模型架构和相关注意点.

      二、理论基础

      (一)第二课堂

      与正常学时,即常说的“第一课堂”相对应的是“第二课堂”.通过在文献库检索“第二课堂”的有关文献,可以发现它于上世纪60年代被首先提出,我国针对“第二课堂”的研究主要起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被社会所熟知,可见“第二课堂”在我国有很好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所提到的“第二课堂”是指那些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并与教学大纲或者教学计划相关或不相关的教学活动及学生课外活动.

      (二)泛在学习

      泛在学习理论最早由美国的马克·威士提出,提倡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简单地说,泛在学习就是一种在计算机的支持下的利用网络实现的无时无刻的学习,具有很好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在高中数学文化“第二课堂”的实施过程中,可以把泛在学习理解为一种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制定相关学习计划,安排专门的学习活动,在一定的学习环境下开展的对学生的教学、评价、互动的教学活动.而微信公众平台正是一种可以支持学习者进行泛在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免费网络平台.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为高中数学文化的教学建立“第二课堂”,在减少高中生对手机使用上过度的娱乐和游戏时间的同时,培养其接受和使用慕课教育等网络教育课程的习惯,建立一种全新的师生互动交流方式,为当前高中数学文化的教育探索一种新方法,使得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停留在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而是让数学文化能够服务和融入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再创造.

      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理论体系,泛在学习的实现需要数字化技术环境、数字化学习资源、复合教学模式和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等多方面资源的支撑.从学习模式上看,泛在学习的实现主要包含正式的课程学习(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的正式学习)、非正式资源学习(完全基于数字化学习资源的非正式学习)和准正式主题学习(基于学习资源和教师、介于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之间的学习模式).[2]对于基于数学文化“第二课堂”的开展,准正式主题学习是其开展的主要形式,其过程示意图如图1所示[3].

      

      在这里,泛在学习环境就是学生可以在家中、学校等任何地点使用的微信公众平台.泛在学习资源可以包括文字、图片、音视频、网络慕课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课程,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选择学习的内容.在准正式主题学习概念的指导下,教师依照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共性需求,创设泛在学习环境,编制泛在学习资源,并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提供集体或者有针对性的指导,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检索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利用教师已经编制好的泛在学习环境和泛在学习资源进行学习,并通过平台与教师互动,促进教师改进已有的泛在学习资源.在这样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生成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发放问卷、留言互动等方式对学生形成过程性评价.

      进入21世纪,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国内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多样又快捷,同时,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开始拥有自己的移动电子设备.相较于传统的PC端学习系统而言,移动终端的学习系统可以在更具有趣味性、互动性的学习场景下提供快捷化、碎片化的学习内容.而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软件作为一款移动设备中具有代表性的应用软件,开始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应用于教育行业,其原因在于相对于其他网络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平台的运营和使用,不论是其与传统Office办公界面相似的运营界面,还是已被人人熟知的用户界面,对于一线教师和学生而言其学习成本都是极低的.这一技术支撑使得泛在学习指导下的虚拟的“第二课堂”在我国成为可能.

      (一)平台模型建构

      将技术和理论运用到具体的学科中来,还需要建构起相对应的平台模型.北京师范大学的余胜泉教授团队设计了一种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新型学习资源信息模型[4],在这个环境中,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通过手中的终端设备发送请求信息,系统通过泛在网络响应请求,同时教师也可以执行点对点或点对多的信息发送.该环境中多种格式的显示终端、泛在网络以及学习元的支撑环境已经在微信所提供的生态中获得解决,因此,以下着重讨论学习服务接口的设置,即微信公众平台的建构.

相关文章: